2021年09月29日 星期三
推动发明创新创造 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来自第十五届中国发明家论坛的声音

◎本报记者 操秀英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我们坚持发扬、勇于发明、自主创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罕见地给一个大会发来贺词。

    这一会议是中国发明协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届中国发明家论坛。

    屠呦呦正是中国发明协会发起人之一。

    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所说,中国发明协会是团结联系广大发明人、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桥梁与纽带。多年来举办全国/国际发明展览会、中国发明家论坛、世界发明创新论坛,表彰奖励发明创新人才,推进发明成果产业化,厚植创新沃土,鼓励支持发明创新创造,为促进发明创新事业和科技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何更好推动发明创新创造,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万钢认为,首先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立’在深入基础研究,‘强’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要发现和大力支持发明创造人才,要维护发明者的合法权益,让发明和创新的成果受到全社会的尊重,让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万钢说,广大发明者也要始终秉持强烈的发明和创新的信心、决心、好奇心、创造力,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的现实需求,推动发明成果的转化应用。

    万钢表示,还要进一步强化协同创新的体系。发明者要培育成熟的市场化思维,以发现市场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为己任,增强知识产权意识;企业和市场主体要积极支持发明创造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推动技术创意不断向专利产品和商品转化,有效推进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宣传和普及发明创造的知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通发展,聚众智为众力。

    万钢最后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的开放合作,更加积极推动和参与国际发明创造领域当中的交流合作、全球创新网络,吸收世界各国在发明创造领域的成功经验和科技成果,等等。

    除了推动开放创新,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还提到,希望发明协会在打造鼓励创造、勇于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以及促进发明创新人才交流和促进发明创造成果转化应用上发挥更大作用。

    “期待发明协会进一步发挥发明对科学发现的更大促进作用,推动基础研究取得更多成果。”李萌特别强调。他分析,战后70多年,科学研究的范式发生深刻演进,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从20世纪40年代的万尼瓦尔·布什的线性呈递模型发展到60、70年代的巴斯德象限模式,再发展到2010年后的发明—发现循环模型,发明与发现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科学发现的成果是在技术发明创造过程中产生的,很多技术发明的成果丰富了科学发现的手段,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对科学发现越来越重要。

    “希望发明协会重视这一范式变化,积极引导更多发明家与基础研究工作者加强合作,深入研究把握颠覆性创新的产生路径与演进规律,支持大胆的思路和潜在的变革性研究,不断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科学发现水平的提升。”李萌说。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周晖国也强调,希望发明协会加大发明成果转化工作力度,探索发明成果转化新模式、新途径,积极参与全球发明创新人才交流活动。

    在主旨报告环节,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认为,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创新创造需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吴朝晖建议,要提高发明创新创造质量,需对接国家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需求,将多学科交叉会聚引入到群众性创新创造过程,为发明人的创新创意提供知识支撑与理论指引;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趋势,让基于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解决的团队攻关模式成为完成发明创新创造的有效方式;推进创新范式转型变革,将多方法并用的组合式创新方式引入到创新创造过程中,提升效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