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9日 星期四
前海扩区:打造具有粤港澳特色科技创新高地

◎本报记者 刘传书 颉满斌

    “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目前的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面积较扩区前增加了8倍左右”。

    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扩区后,前海合作区位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位置,并注入更多科技元素,这对深港现代服务业的合作,深港优质生活区的打造提供了更大空间。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方案》的印发将为前海合作区的发展增添新动力、输入新活力。

    扩区意味着中央对“前海模式”的充分肯定

    从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到今天的10余年间,港资企业作为前海经济支柱的作用凸显。

    前海管理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前海合作区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5万家,注册资本1.28万亿元人民币,实际利用港资占前海实际利用外资的92.4%,前海合作区已成为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

    “扩区意味着中央对‘前海模式’的充分肯定,寄予前海更好、更快、更高质量的殷切希望,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市科协原主席、深圳前海科创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周路明介绍,深圳最早跟香港的连接是三来一补企业转向深圳,那是深圳切入国际供应链的第一步机会。

    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位于前海的海洋工程总装研发技术国家实验室,是中国深水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龙头企业。其自主设计建造的“蓝鲸1号”,是目前全球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

    “如果说前海有了相关的码头岸线这种近海资源的话,我们可以直接在前海片区内完成从研发到实验、再到装备,甚至到示范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创新。”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资本运营部总监李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方案》中明确提出:集聚国际海洋创新机构,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加快建设现代海洋服务业集聚区,打造以海洋高端智能设备、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大数据)、海洋新能源、海洋生态环保等为主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周路明认为,深圳过去40年创新的一个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在应用端、需求端的优势驱动创新,这在前海可以发挥得更好。前海扩区之后,这个空间的扩大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尺度扩大,它是带来一个产业生态跟香港连接的扩大,更重要的就是在这个扩大的空间范围内,可以纳入整个大陆的应用场景。

    《方案》对前海科技发展体制机制进行了首次系统性安排。包括要大力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等。目前,前海落户市级以上部门认定的各类创新载体27家,并拥有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斑马星球等一批面向港澳团队的创业载体。未来,前海将在已有的科技发展基础上,打造出具有粤港澳特色的科技创新高地。

    推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

    《方案》特别提出,大力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科技合作管理体制,促进港澳和内地创新链对接联通,推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

    周路明认为,扩区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应用场景的丰富,这个是香港高校最缺乏的地方,也是国外的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最缺乏的地方,所以它连接海外,这是有一个最典型的逻辑,跟深圳过去40年的经验是相连的。

    《方案》要求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以及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聚焦人工智能、健康医疗、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物联网、能源新材料等港澳优势领域,建设高端创新人才基地,积极引进创投机构、科技基金、研发机构,推动引领产业创新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

    借助《方案》利好,深圳将联合港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工程中心等共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开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污染防治、深海资源勘探开发和海洋防灾减灾等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服务。同时,推进西部海洋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培育壮大海洋新兴和前沿产业,打造全球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国际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