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近5年来,楚雄高新区经济综合实力保持较快增长,至“十三五”末,楚雄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1.52亿元,占全州比重约20%。
——李援 楚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本报记者 赵汉斌
9月2日,楚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楚雄高新区)组织召开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暨加强能耗双控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工作,特别是工业节能领域,推进节能技术改造,优化工业产品结构做好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广工作。
作为全国第三家、云南省第一家设立在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国家高新区,“绿色”是楚雄高新区的底色。
短短十余年,280.42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崛起了以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石化、绿色食品为主导的六大中高端产业。
成功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高新区2020年度综合排名较2019年上升7位……喜讯纷至沓来,楚雄高新区凭什么?科技日报记者走进该园区一探究竟。
培育创新主体,为区域发展添动能
“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楚雄州)作为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和新增长极,给予‘主动融入滇中、带动滇西发展’的战略定位,自治州具有辐射全省、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优势。”楚雄州委书记杨斌说,科技支撑引领楚雄州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云南神威施普瑞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威施普瑞药业)是云南省首家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和全省医疗机构临床产品使用企业。从2018年4月该企业启动整体搬迁,中药配方颗粒、现代中药制剂产业园项目入驻楚雄高新区庄甸医药园区,到12月完成建设,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
“之所以有这样的‘神威速度’,得益于楚雄州和楚雄高新区以创新发展为引领、集聚优势资源、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的格局,以及务实创新的作风。”神威施普瑞药业办公室主任杨癸琳告诉记者,2020年12月,经云南省科技厅批准,该企业建设的“云南省配方颗粒重点实验室”成为楚雄州首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企业采用先进的绿色智能制造集成技术,进行中药提取及制剂生产,年处理中药材2000吨,年产配方颗粒5亿袋、螺旋藻胶囊1亿粒、涩肠止泻散1800万袋、螺旋藻片2.3亿片、丹灯通脑软胶囊1亿粒等。今年上半年,该企业实现产值5173万元,销售收入3536万元,预计2021年产值和销售收入均可破亿。
近年来,楚雄高新区“立足楚雄发展楚雄、跳出楚雄发展楚雄”,持续强化科技、资本、文化、人才、数据等新要素的支撑,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推动科技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创新。
“我们着力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围绕云南省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做好‘绿色+’‘特色+’‘互联网+’创新,聚焦极具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园区绿色循环化发展。”楚雄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援说,近5年来,楚雄高新区经济综合实力保持较快增长,至“十三五”末,楚雄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1.52亿元,占全州比重约20%。
注重创新引领,创新主体和平台稳步增长
雨生红球藻是继科学界发现螺旋藻、小球藻之后,又一种富含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藻类食品。
“我们脚下,是利用450亩荒山建成的亚洲最大的红球藻培养基地。到2025年,基地面积将拓展到1000亩。”云南爱尔发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尔发)副总经理李林品告诉记者,爱尔发是全球唯一掌握两种技术生产雨生红球藻的企业。该企业自2007年成立时起,就先后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澳大利亚联邦工业研究组织等10多所国内外科研院所,建立起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支由2名院士领衔,18名研究员、教授和58名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
“我们先后建立了虾青素产品CNAS实验室、侯保荣院士工作站、红球藻种质培育与虾青素制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承担实施了5项国家和12项省级科研计划。”李林品说,目前,爱尔发已开发雨生红球藻粉、虾青素油、虾青素微囊粉等20多个品类,产品出口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爱尔发只是楚雄高新区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楚雄高新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34户、科技型中小企业86户,并成功创建全省第一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云南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正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双创发展环境正不断优化。技术合同成交额1618.2万元。
“一年来,我们注重创新引领,创新主体和平台稳步增长。紧盯创新主体培育这一关键,完善培育辅导长效机制,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李援介绍,楚雄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金融工作也取得突破,成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云南楚雄工作站,在全省率先推出新型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指数贷”。
楚雄高新区还组建“双创”服务中心,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9家,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力培植总部经济、智联众创、医药物流等高技术服务业。各类市场主体达15690户,新认证了一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园区企业注册商标达952件。
强化项目推进,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今年上半年,我们着力强化项目推进,全力推进陶瓷产业园、正威新材料产业园、川至半导体、绿洁LNG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上半年,共有41个项目开工,30个项目竣工,32个在建项目持续推进。”李援说,未来的任务是进一步打牢基础培育产业,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楚雄高新区正集中力量,力图做优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绿色食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并有一整套抓手。
打造硅光伏全产业链,加快推进川至半导体高纯磷、高纯铟、高纯镓生产线项目建设;推动楚雄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滇中有色)20万吨阴极铜和5万吨废杂铜项目建设,全力支持企业技改升级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延长价值链条,助推生产线和品牌升级,打造全省铜产业链发展先行区,力争滇中有色2021年产值达130亿元。
以建设全国中药配方颗粒基地为抓手,引进一批化学原料药生物制药制造项目,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全力申报现代中药与民族药(彝族药)创新型产业集群,2021年力争实现生物医药产业产值110亿元。
按照“绿色、健康、高端”要求,开展系列绿色食品产业链培育工作,重点在有机食品、智慧农业等领域寻求突破,围绕“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思路,打造以绿色能源装备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到2025年实现产值80亿元。
此外,依托资源优势、国际能源管道优势,重点发展硅材料、铜金属新材料、化工材料、新型环保建材及绿色能源等产业,建设全省重要的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光伏新材料、绿色化工、先进制造产业,打造产业经济新增长点。
“到2025年,楚雄高新区将实现营业总收入2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达40件,科研经费占GDP比重达3%,高新技术企业达100家,创新创业生态基本形成,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建成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李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