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体改革 激发创新动能
◎本报记者 郝晓明
不久前的一天,沈阳市辽中区区长、沈阳近海经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卜世杰来到沈阳燕龙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沈阳银丰铸造有限公司,与企业负责人交流最近出台的“27条”创新政策。
“确保企业收得到、读得懂、会使用,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享受政策红利,协调解决企业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卜世杰说。此前,该区已将“27条”的政策解读、视频、指南等材料及时发到企业群中。
连日来,被称为“27条”的《沈阳市新发展阶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若干政策措施》引起广泛关注,刷热“创新圈”。全市各级干部结合“万人进万企”“一联三帮”等活动,深入企业“点对点”“点对面”地宣讲、解读、服务,及时把惠企政策送到创新一线。
突破!“创新沈阳”为新发展阶段“代言”
年初以来,沈阳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科技创新作出重大部署,规划建设浑南科技城、重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不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壮大、产业技术创新、科创园区“三生”融合。
集成、创新、突破,经过反复调研论证,“27条”创新政策正式出台。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任务,提出要叫响“创新沈阳”的城市品牌。
“与先进省份相比,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相对落后,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27条’政策靶向设计明晰,弥补了创新短板,强化了对战略性科技力量的支持,特别是提出要‘着力提升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使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有了更足的底气。”辽宁省委省政府咨询委员、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认为。
创新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底蕴。激发全社会创新内生动力,着力提升政府、创新主体、市场、社会的整体创新效能,让“创新沈阳”深入人心,成为新发展阶段城市的“代言人”,这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沈阳市科技局局长赵日刚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创新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在振兴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27条”在原有政策基础上集中发力,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力度,优化创新政策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城市新发展阶段的创新体系效能。
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实实在在的激励举措,从体制改革到体系部署,从能力建设到强化引领,“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相辅相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互促……27条政策让人们看到老工业基地面向“智造”的决心和勇气,亦让人对我国典型工业城市大手笔的构建创新格局充满期待。
激励!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与以往不同,沈阳“27条”突破了传统支持模式,更加注重创新性和改革性,形成以质量、能力、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以企业认定、专家评定、政府补助的市场需求来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的新机制。
沈阳市科技局政策处处长孙敬华介绍,“27条”涵盖了多个政策点,其中有32个普惠性政策和8个绩效性政策,注重提升源头、企业、产业、载体、专利、制度等全过程设计。
仔细研究政策解读后,长期从事科技招商、企业孵化、平台建设的沈阳国际软件园副总经理李辉表示,“27条”对科技创新进行全流程设计,形成从平台提升、基础研究、资源引进、园区建设、企业培育到协同创新的多链条覆盖,加大了对科创园区“三生”建设,这对软件园构筑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更有信心。
按照新发展阶段沈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浑南科技城、沈阳高新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沈北新区以及沈北科教园和科创组团为依托的“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的科技创新空间和发展格局,沈阳将进一步加强对引进重大创新资源和战略性科技力量的支持力度,并引入市场评价机制对创新机构给予再补助。
其中,对落地研发机构将根据市场化评估及投资规模给予1000—3000万元前资助,并对研发机构进行年度绩效评价,达标后还将再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此外,“27条”还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化了“从0到1”的原始创新。
无创新,难“核心”。据悉,沈阳将围绕国家布局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区域综合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契机,着力建设国家材料科学中心和先进制造中心,创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国家创新高地。
赵日刚表示,推动科技管理工作改革,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加速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夯实“创新沈阳”的“四梁八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