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30日 星期五
一场军营里的博士论文答辩

军营内外

◎王握文 许 晓 本报记者 张 强

    夏夜,弯月如钩,一场战位上的工程博士论文答辩,正在西北某部一间作战指挥室里进行。

    由4名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和3名来自部队的高级工程师组成的强大答辩委员会,已在一排桌子前坐定。当晚的答辩主角——国防科技大学2016级工程博士生、某部干部蔡应洲站在答辩席前,轻点鼠标,对着电子显示屏汇报他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按惯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应在学校进行,但这名工程博士的学位论文答辩为何搬到千里之外?答辩委员会主席、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院长吴美平教授告诉记者:“蔡应洲今年初已完成工程博士学业,由于所在部队任务繁重,一直抽不出时间来学校答辩,为了不影响他按时毕业和部队备战工作,我们就决定在部队组织答辩。”当天,吴美平、潘孟春等4名教授一早从长沙出发,经过10个小时长途奔波,当晚9点到达部队。来不及休息,他们立即与部队3名专家会合,开展答辩准备工作。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们学校着眼服务备战打仗,要求工程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与部队信息化建设和武器装备发展紧密对接,让研究成果直接服务部队战斗力建设。”蔡应洲的导师胡小平教授介绍,蔡应洲的学位论文选题来自某新型装备作战运用,他结合多年部队工作实践,对该型装备作战运用、流程设计、任务规划,以及效能评估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起一套全新的指挥保障体系架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在职攻读博士期间,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先后发表了3篇高水平论文。

    答辩现场,答辩委员会专家认真听完蔡应洲的论文汇报后,针对该型装备的作战运用与效能评估等,一连提出了10多个问题,蔡应洲一一进行了回答。围绕论文成果如何应用到实战化训练中,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建议与思路,蔡应洲一边点头一边记录,表示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促进并加快战斗力生成。

    凌晨1点,答辩结束。7名专家一致同意通过蔡应洲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工程博士学位。

    夜已深,专家们似乎意犹未尽。“将人才培养延伸到部队前沿阵地,研究生论文选题向备战打仗聚焦,成果直接服务战斗力建设,这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探索。”吴美平说。

    来自部队的3位专家十分感慨:“部队信息化建设发展,急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创新工程博士培养模式,让部队指战员不离开岗位攻读学位,结合部队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可谓一举多得。”

    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蔡应洲欣喜之余满是感激。“学校几名专家千里迢迢赶到部队为我组织论文答辩,让我十分感动,我一定发奋工作,努力为科技强军作贡献,用优异成绩回报母校老师的关爱。”他说。

    东方既白,号声响起,蔡应洲又率领官兵出现在某重大任务的紧张准备中,全力迎接一场新的“战位答辩”。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