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通过系统集成人才、科技、金融、产业等政策措施,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多链融合”,让产业集聚人才的“蓄水池”持续扩容、人才引领产业的新格局加速形成。
潘国强 张家港市委书记
6月8日,2021苏州·张家港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最后一场行业赛在大连打响,智能装备领域的15个优质人才项目现场路演,争夺最后6张总决赛入场券。
今年,张家港围绕4条新兴产业链,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19场专业赛事,吸引了600余人才项目报名参加。一场创新创业大赛,让“创新张家港”成功“出圈”,过去难以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现在顺着产才融合“服务链”,带着高质量创业项目陆续落地。
破解县域创新“最后一公里”难题,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点火系”。近年来,张家港在建设创新型县(市)的实践中,找准难点打通堵点,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努力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催生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创新小积分激发企业大动能
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江苏最具创新力科技型公司”,“十三五”期间申请了国内外专利近600件……这一系列靓丽的创新成绩单出自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美星)。
“技术创新的困难和挑战无处不在,但让他暖心的是,政府的政策‘红包’成为了企业创新的助推力。”新美星总经理何建锋说,在2019年张家港企业科技创新积分榜上,公司成为创新“状元”,获得奖励400余万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
作为国民经济基本单元,县域贡献了超40%的国民生产总值、超60%的总人口和超90%的国土面积。当前,县域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
作为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张家港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县域创新工作“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科技管理部门力量薄弱、缺乏有力抓手。
2015年,张家港在全国率先推出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制度,通过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分,构建企业创新画像,有效集成政府10多个部门资源,为企业精准推送相关政策和服务,让原本薄弱的县域创新工作找到有力抓手。2020年,“企业创新积分2.0版本”出台,指标体系设置更科学、涵盖面更广泛。
张家港市科技局局长赵瑜告诉记者,这项制度把原本分散的政策扶持统一转化为“积分红利”,并通过制度设计的“加减法”,使部门间重复的政策实现归并,存在的短板缺口得以补足,从而探索出一条理念新、难度小、效果好、易复制的县域创新管理模式。
积分政策实施5年来,张家港累计5962家次企业参与积分。企业积分年均增长14%,引导形成了“四个90%”以上的企业创新格局:即10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建有研发机构、95%的规上高企开展产学研合作、92%以上的专利申请及授权来自企业、90%的科技人才企业有研发投入。
产才融合,开辟引才聚才“高速路”
通过“政府资源+社会资本”持续导入,在上市募资、研发、金融、引才等方面给予最高4700万元“一企一策”集成支持……今年4月,张家港助推人才企业上市“攀峰计划”启动实施,首批遴选出37家有形态、有市场、有潜力的人才企业加入“攀峰”梯队,以精品化服务,加快人才企业上市步伐。
今年年初,富淼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实现张家港人才企业上市“零”的突破;不久前公布的2020年度苏州市“高成长企业”培育名单中,张家港有9家企业入选,其中人才企业占8席。“攀峰计划”的提出,正是顺应人才企业蓬勃发展趋势的应时之举。
“‘攀峰计划’除了给予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在募资、金融、引才方面给予全方位的辅导和帮助,让我们可以专心致志搞研发、拓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倍生物董事长平原告诉记者,企业投资10.8亿元打造的丰倍生物环保新材料项目已开工建设,正朝着2022年实现IPO上市的目标发起冲刺。
今年5月,张家港立足产才融合导向推出人才政策4.0版,用“真金白银+真情实意”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其中,对“顶尖人才(团队)”“一事一议”资助标准提升至1亿元,对获认定的重大创新创业团队最高给予5000万元综合扶持,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资助由最高300万元提高至600万元。
同时,实施“名校优生”人才计划、“青博荟”企业创新顾问计划,引进紧缺型应届毕业生和青年博士人才;成立总规模15亿元的人才天使母基金,通过“母基金引子基金、子基金引人才项目”的模式,保障优质项目引得进、留得住。
张家港市委书记潘国强说:“通过系统集成人才、科技、金融、产业等政策措施,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多链融合’,让产业集聚人才的‘蓄水池’持续扩容、人才引领产业的新格局加速形成。”
预研资金为产学研补上“临门一脚”
借助与江苏科技大学方海峰副教授的研发合作,2020年,江苏贝尔机械有限公司的“废旧地膜回收装备”销售收入达8000多万元。促成这项合作的正是张家港推出的“产学研预研资金管理”措施。
产学研深度融合,经常遇到一个共性问题: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校企协同创新因双方顾虑重重、不敢投入而导致项目夭折。
针对“校企双方各有顾虑,项目合作时常因为缺少‘临门一脚’而难以启动”的产学研合作堵点,张家港于2017年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上述举措,进一步打通产学研合作梗阻,破解县域创新末梢难题。
预研资金贯穿于产学研融合全程。在研发前期,该市对通过评审的项目,按校企约定投入资金的20%且总额不超过10万元预拨资金,支持高校前期研发。在研发后期,企业有后续研发投入的,张家港市再对企业后补助,单项资助不超过20万元。
方海峰正是在了解到贝尔机械有废旧地膜回收装备研发的需求后,与公司联合申报课题。经评审,方海峰得到张家港拨付的10万元预研经费。“利用预研经费,2017年我开始针对贝尔机械的需求研究,2018年研发出样机。有了成果后,贝尔机械先后共计给予我们150万元横向课题经费继续研发。”方海峰告诉记者。
2018年,共有全国29家高校院所联合张家港70家企业申报项目88项,涉及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领域。经评审,研发前期项目立项47项。2019年,通过对前期47项项目开展评审,确定44项研发后期项目,累计拨付经费802.3万元,撬动企业研发总投入3589.18万元。
“产学研预研资金好比‘敲门砖’,能够让企业与高校院所更加顺畅地启动合作。”张家港市科技局局长赵瑜表示,相对于区域创新和城市创新,县域创新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如何提高县域企业创新能力,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至关重要。但创新存在不确定性,校企双方往往各有顾虑,导致合作难以启动,这就需要政府在关键环节给予引导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