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8日 星期四
北京:全球创新网络中崛起的新高地
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怀柔园区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超快光场物性研究系统,科研人员在调试设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前正在加速推进科学设施平台建设。图为建设中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6%

    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超过纽约、柏林等国际知名创新城市,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2015年的13.8%提升至2019年的15.9%。北京累计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奖项占全国的3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

◎本报记者 华 凌

    北京是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最为聚集的城市之一:连续3年蝉联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世界营商环境排名稳步提升,创新生态充满活力。据《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显示,北京的综合创新能力和水平在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中位列第五,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崛起的新高地。

    当前,北京正在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全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强化基础研究,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涌现

    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近年来,北京涌现了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北京坚持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据统计,北京拥有全国一半的两院院士,一半的顶尖学科,以及三分之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近100万在校师生,每万名就业人员中有研发人员185人;有183家跨国企业、近4000家总部企业设立在北京。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科委支持科研机构开展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的自主探索。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超过纽约、柏林等国际知名创新城市,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2015年的13.8%提升至2019年的15.9%。北京累计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奖项占全国的3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

    据介绍,近5年来,北京市出台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建设量子、脑科学、人工智能、应用数学等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十三五”期间,北京地区单位积极牵头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覆盖全部民口专项,立项数量和经费投入均居全国首位;布局12个超算中心、46台全球算力500强的超级计算机以及凤凰工程,以及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19个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打造“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一区十六园”主阵地,“三城一区”以不足北京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1/3的GDP。

    开展“两区”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力

    “北京市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力,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利用服务业扩大开放赋能,首批或首发项目频频落地;立足数字经济全球标杆,抢占经济发展新赛道……‘两区’建设更加凸显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和数字经济特征。”6月17日,在北京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专场”上,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刘梅英如是说。

    据了解,北京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北京自贸试验区这“两区”建设为抓手,着力示范引领,加大先行先试力度。目前,国务院批复的“两区”方案涉及的251项任务,累计落地167项,实施率达66.5%。

    刘梅英介绍说,在高端资源导入方面,北京设立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首期规模1亿元。特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优惠、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等一系列政策相继落地,在全国率先实施,加大了对优质主体的培育和支持。目前,海淀区已有16家企业享受“两区”税收优惠新政,合计减免税收金额4亿多元。多家有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在北京落户,如施耐德电气中压二次配电全球研发制造中心项目、金砖国家疫苗研发中国中心等。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北京依托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审慎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取得新进展,首个项目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获批;开展知识产权保险试点,2020年为142家企业的1660件专利补贴1900万元。

    面向经济主战场,构筑高精尖产业结构

    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对北京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发布高精尖产业“10+3”政策,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2019年,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1700亿元,是2015年的2.4倍;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突破2000亿元,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出台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五新”行动方案;设立规模30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发布3批60项重大应用场景项目,项目总金额约196亿元。

    2019年,北京地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1/4,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达到6.6万亿元,是2015年的1.63倍,保持年均10%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十三五”时期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超2.5万亿元,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增长超八成。

    北京从助力产业发展角度,搭平台、定规则、阔应用:成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发布《北京数据交易服务指南》;构建中国首个以“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可控可计量”为代表的新型数据交易体系;出台《北京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政务数据分级与安全保护规范》(试行),探索在数据流通、数据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快创新监管体系;全国首批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动丰富应用场景;在电子证照、跨境贸易等领域加快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

    纵深开放合作,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目前,北京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凝聚部市、央地以及全社会力量,坚持“四个面向”,累计推进882项重点项目和任务落地,“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全面完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发展取得新成效。

    “北京正在加速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两区’‘三平台’为抓手,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我们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强与世界主要创新国家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和构建多边科技合作机制。”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目标,通过落实落细各项部署和要求,主动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特别是要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上实现重大突破,在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上取得重大作为,在破解“卡脖子”困局上率先探路,实现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重大转变,以更大的担当有效支撑科技北京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