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7日 星期三
“神器”AED国产化浪潮已起 提升竞争力需瞄准性价比
2月7日,北京地铁2号线站厅,新设置的智能急救站,除了“救命神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还包括止血包扎、医用冰袋等医用耗材。视觉中国供图

    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能否抢救成功,一方面要看抢救是否及时,另一方面要看有没有使用AED。没有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极低。

    ——贾大成 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专家

◎本报记者 代小佩

    2020年欧洲杯开赛不久,就发生了惊险一幕。

    北京时间6月13日,丹麦对战芬兰。在没有发生对抗的情况下,29岁的丹麦著名球员“爱神”埃里克森突发昏厥,当场倒地。队医迅速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等设备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最终,埃里克森成功恢复意识。

    6月27日的消息称,埃里克森已成功接受植入心脏除颤器并顺利出院。“埃里克森心脏骤停幸运获救,这不仅要感谢他的队友们、裁判和急救人员,也要感谢AED!”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专家贾大成说。

    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救命神器”

    AED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可以通过电击除颤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是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救命神器”。

    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各种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约为54.4万人。有研究指出,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抢救时机非常重要,抢救时间每延迟1分钟,其生存率会降低7%—10%。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心脏骤停时间在10分钟以上,即使病人被抢救过来,也可能导致脑死亡。

    心脏骤停多发生在院外的公共场所,其高发地点主要有公共运动场所、交通枢纽(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大型购物中心和工厂等。因此,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强调,早期呼救、早期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PR)、早期进行AED除颤等急救措施对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十分重要。

    5月24日,一名乘客在北京地铁9号线北京西站昏倒,在急救阶段,车站工作人员使用站内配置的AED,与医护人员一起成功救助了该名乘客。

    在北京急救中心一线工作了30年的贾大成说:“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能否抢救成功,一方面要看抢救是否及时,另一方面要看有没有使用AED。没有使用AED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极低。”

    “包括心源性猝死在内的急症中,70%发生在家庭,建议每个家庭至少要有1-2人学会急救,而社区等场所都应配备AED。”贾大成建议。

    上海光电医用电子仪器有限公司公共急救事业部部长竺璐从2014年开始从事AED的培训和推广工作。他强调,AED最大的特点就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稍加培训即可上手。

    自主研发产品撑起国内市场“半边天”

    制造AED的公司主要有美国的菲康、ZOLL,荷兰的飞利浦,日本的光电等。长期以来,我国AED依赖进口,国外AED设备企业占据了中国AED的主要市场份额。国产设备问世之前,每台AED售价4万元以上,客观上加大了我国AED的普及难度。

    为突破困境,尽快打造完全属于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AED设备,2013年,科技部正式立项,将AED项目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并将“大孔雀”项目落户深圳迈瑞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瑞)。

    2013年,迈瑞发布了一款双相波AED产品BeneHeartD1,填补了中国AED领域多项技术空白,成功突破了由1000多项专利树立起来的国际“技术壁垒”封锁,是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ED。之后,迈瑞多个系列AED产品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随着迈瑞、久心医疗等国产AED的替代之路走通,国内AED价格大幅下降。

    今年2月,华创证券发布报告,预计迈瑞AED市场占有率将在5年内达到40%以上。

    “总体来看,自主研发的国产AED估计已占据国内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竺璐表示,“国家对AED国产化相当重视,政府采购就是瞄准国产AED。”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的AED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AED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在2010年仅有约1亿元,但在2018年后已突破10亿元。

    不过,由于国内市场起步较晚,部分技术尚未发展成熟,导致国内AED水平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专家表示,尽管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已完成AED的自主研发和国产化,但研发成本高、品牌影响不够大,要给企业带来明显营收增长还需要进一步开拓市场和提升性价比。

    “国内AED市场并没有饱和,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竺璐坦言,“有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每10万人配置AED317台,日本这一数据为555台,而中国不足2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非常大差距。”

    “AED地图”构建立体化院前急救信息系统

    最忙碌的那一天,竺璐一共做了8场AED使用的培训,每场至少1个半小时。

    “我明显感觉到,普及AED的路越来越好走。”回想最初推广AED被拒之门外的经历,竺璐感慨,“我现在对AED普及事业的信心很足。”

    在竺璐看来,AED培训的需求量增加得益于三点:一是国家更加重视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备,将其纳入政策法规;二是越来越多的场所开始主动配备AED;三是公众主动参与公共急救的意识逐渐增强。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配备标准,在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该行动还将“积极参加逃生与急救培训,学会基本逃生技能与急救技能”写入目标,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分别达到1%和3%”,按照师生1∶50的比例对中小学教职人员进行急救员公益培训。

    近年来,我国在主要城市的大型交通枢纽及人流密集型场所陆续开展AED配置工作,深圳、上海等城市的AED配备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去年10月27日起,北京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AED工作。预计2022年底,北京市所有轨道交通车站将实现AED全覆盖,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达80%以上。去年年底,云南省公共场所心脏急救设施配备工程AED采购项目公开采购了4800台AED。

    “一些企事业单位和高校主动购买AED并邀请我们去做培训。另外,很多普通老百姓也主动报名参加我们的AED培训课程。”竺璐说。

    除了加大配置力度,AED使用的相关配套措施也在不断跟进。“AED地图”的发布是“互联网+急救”迈出的第一步。2016年12月,腾讯公司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数据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了“AED地图”服务。通过将精准的地图位置纳入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探索构建立体化城市院前急救信息系统。

    为了免除急救人员的后顾之忧,我国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杭州在出台的AED管理办法中,也加入了“好心人条款”。

    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段军认为,要创造社会支持、法律支持、舆论支持的急救环境,让会做心肺复苏术的人在关键时刻敢于救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