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供图 |
亲历者说
“我们知道南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和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近日召开的青年科学家座谈会上,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程晓开门见山地说。
程晓表示,极地是全球治理的新疆域,要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和利用南极。但由于“我国的极地研究开始得比较晚,尤其在极地的观测和探测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卡脖子的技术亟待突破,比如极地通信和遥感能力、冰下通信等,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参与极地治理的能力和话语权”。
程晓坦言,极地的气候环境十分恶劣,开展极地攻关需要大批有志青年前赴后继投身其中。“我1999年开始参与极地研究,曾4次去南极,十多次进入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我主要从事极地测绘遥感技术的研发工作,曾经推动我国的极鹰系列遥感无人机和极地微小卫星的立项、研究和应用,我也带头推动成立了中国高校的极地研究联盟,极地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一线工作多年,程晓说,相比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里提到的人工智能、量子、芯片、基因等前沿领域,极地领域的人才队伍仍然是十分匮乏的,尤其是青年科学家队伍。“人才队伍的匮乏不利于我国极地科技的自立自强。”程晓深感忧心。
为此,他建议加大对于青年科学家的支持。“我们应该在破冰技术、卫星观测、冰下自主航行器等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吸引更多的青年科学家参与,让更多的顶尖人才投身极地科技的研发,培养他们的极地情怀,我国的极地事业才有可能得到大的发展。”程晓说。
另一方面,他强调要加强在极地方面的合作集成。“极地是一个高度交叉的学科门类,高校没有专门的极地学院或学科,并且我国目前也只有一个国家极地研究中心。”他建议,加强学科交叉、多元投入,完善资源配置,国家和地方共同努力,打造面向极地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