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8日 星期一
吴孔明院士:农业科技工作者把丰收献给党
本报记者 马爱平

    6月25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作为农业农村领域的党员代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孔明为中外记者展示了一幅图片。

    “我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我的工作主要是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我们团队有50多人。病虫害防治,关键在于监测预警。如果我们能够早知道、早预警、早防治,那对病虫害的防治就非常主动。我们团队主要是围绕着迁飞性害虫进行监测预警研究工作。”吴孔明一边展示图片一边介绍说。

    近几年来,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每年春季从东南亚国家入侵到我国,给我国的玉米以及其他作物的生产构成威胁。吴孔明团队在中缅边境围绕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开展工作,希望利用科学研究来支撑我国对这个害虫的防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6月23日,农业农村部宣布今年夏粮取得丰收。我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深感今年丰收的来之不易。”在吴孔明看来,今年的小麦丰收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科技服务支撑做得好。广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围绕小麦生产到基层去,到生产一线去,建立示范基地,围绕种子使用、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机使用等,作了许多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第二个特点是今年的政策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小麦大致的种植面积已经连续4年呈下降趋势,从全国来看,今年总体上小麦种植面积增加了300多万亩,对粮食的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吴孔明说。

    “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科技是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要素之一,要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首先,科研工作要做到‘顶天’;其次,要做到‘立地’。”吴孔明说。

    吴孔明解释,所谓“顶天”,就是要有探索精神,要对农业的科学理论,尤其是前沿性的工作有所创新、探索,要用先进的植物保护理论,来指导植保科学研究和植保工作。所谓“立地”,就是要把工作和国家的产业需求、和病虫害主要的发生区结合起来。

    吴孔明的科研团队现在主要是在云南等一些重要害虫的源头基地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接下来,我们还要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科研一线,到艰苦的地方,围绕着病虫害防治的一些重大需求,一步一步地做下去。我们要把草地贪夜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目标,不仅研究清楚它在我国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以保障我们的农业生产安全;同时也要把一些科研技术成果用于东南亚和其他国家的草地贪夜蛾的防控,为全球的植保工作、粮食安全,作出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吴孔明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