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策划
2021年06月24日 星期四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本报记者 何星辉 实习生 张 华 周泓汛

记嘱托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对贵州人民的殷切希望。如今,6年过去了,贵州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奋力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后发赶超之路。2020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4.5%,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41.5%提高到2020年的60%。

    今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位于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化屋村过去叫“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里山势雄奇,水域宽广,被誉为“乌江源百里画廊”。然而,坐落于如此美景之中,化屋村却曾因群山阻隔、险流环绕而陷入深度贫困。

    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化屋村乃至整个新仁乡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村民们搞旅游,发展蜡染、果蔬和养殖等特色产业,日子越过越好。2019年底,化屋村贫困人口清零。这个“悬崖下的村寨”,从一个“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的贫困村,变成“乌江百里画廊的一颗明珠”。如今,美丽的生态和风景,已经成了村民们的致富法宝。游乌江、夜露营、点篝火出现在很多游客的“打卡”清单上,化屋村已经成为一个网红村。

    和化屋村一样,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也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荒茅田,村民们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来形容过去的村容村貌。曾经贫穷、闭塞几乎就是花茂村的代名词。

    如今的花茂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花茂村调研的时候,看到鲜花盛开,道路两旁的房子干净整洁,他有感而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让这个黔北小村的村民找到了乡村振兴的真谛,村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在花茂走过的路亲切地称为“乡愁小道”。陪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茂村的时任驻村第一书记周成军,从此做起了“乡愁”文章。花茂人一步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旅游中,把绿色经济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抓手,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特色高效绿色农业的有机融合。2019年,花茂村接待游客1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

    在院坝村里,有个“红色之家”,里边十几张凳子围绕着中间一张凳子。“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坐在这里和我们亲切交谈。”回忆起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村民王治强难掩自豪之情,“6年来,我一直保持着那天的摆设,让每个来这里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

    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8个方面细化了相关路径和措施,旅游扶贫正是其中一项。

    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大数据是快速把握旅游业运行规律,创新旅游模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将传统旅游业与新兴大数据深度融合,贵州有着天然优势。

    曾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发展大数据还是有道理”的贵州,近年来坚定不移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率先在大数据“突围战”中抢占先机。贵阳贵安成为全世界聚集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贵州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步伐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增速连续6年全国第一。

    贵州,坚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同时,正努力闯出后发赶超新路。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