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3日 星期三
高层远见卓识 推动中德科创合作共赢
——访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尹军
◎本报驻德国记者 李 山
2019年9月,中国科学院与德国国立科学院联合举办第一届双边研讨会。两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北京宣言》,共同倡议加强基础研究,并提出建立青年科学家高层次交流平台,承诺进一步加强两国科学院的互信、共识与合作。
图为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前右)、德国国立科学院院长约尔格·哈克(前左)代表两国科学院共同签署并发布《北京宣言》。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开放合作

    围绕新形势下的中德科创合作,科技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尹军。尹军认为,中德两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有力推动了双方的科创合作。中国加强自主创新,将有利于推动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只要坦诚以待,加强交流,中德两国可以不断深化互利共赢的科创合作。

    高层引领中德科创合作

    作为中德科技合作的亲历者,尹军介绍说,中德两国于1978年10月首次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其后逐步在航天、海洋、环境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开展科技合作。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主席和默克尔总理的引领和全力支持下,中德两国科创合作更趋深入,在半导体照明技术、“清洁水”“未来城市”等多个领域搭建起新的合作平台;在智能制造、电动汽车、生物医药、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也硕果累累。中德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局面。

    新冠疫情发生后,习近平主席和默克尔总理多次通话,两次举行中德欧领导人会晤,加强战略互信与沟通,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中德双方坚持了对话合作的主导面和互利共赢的主基调,并有望深化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领域合作。应该说,领导人的远见卓识有力推动了中德双方包括科技在内的各领域的合作。

    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主基调

    尹军说,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重要,国际科创合作可以更好地促进发展,也越来越受各国的重视。在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各国在不同领域的发展是层次不齐的,需要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或优势互补,各国之间存在开展科创合作的必然需求。

    科技合作实际上包含科学合作与技术合作两个层面。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比较基础,离现实利益相对远一些。而技术合作更实用,与经济利益相关性更强。国际合作终归是双向的,重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互通有无,互惠互利。从各国的实际利益出发,科技领域的合作不应该受到阻碍。

    尹军强调,中德科创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以抗击新冠疫情为例,德国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密切联系,双方在信息交流、联合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此外,德国传染病研究中心、亥姆霍茨感染研究中心、保罗·埃利希研究所等机构也希望与中国同行联合进行抗疫研究,共提出了18个项目设想,内容涵盖药物和疫苗研发、流行病学监测、疫情信息化管理等众多领域。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经有7个合作意向成功对接。

    近年来,中国快速发展,这实际上对国际科创合作来说应该是好事,因为中国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有更多的科技人才参与,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和范围与世界各国开展科创合作。当前,我们迫切需要排除那些与科技无关的因素的干扰。各国都应该多鼓励合作交流,多便利合作交流,多促进合作交流,创造一个有利于国际科技合作的环境。

    辩证看待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

    近年来中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出现了很多变化,中国同时也在强调自主创新。对此,尹军公参指出,开展国际合作与自主创新是辩证的关系。首先,坚持自主创新是搞好国际科创合作的前提。从目前的国际环境看,中国的关键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我们要走好自主创新的自力更生之路。简单地说,只有中国自己的科学技术发展好了,其他国家才会有兴趣和需求与你合作。

    其次,做好自己的事就不怕别人不合作。合作重在提高效率,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完全依赖合作方。做好自己的事,当别人不愿意或不想再与我们合作时,我们也不怕。习近平主席曾经讲过,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单向的给予式的合作不可能长久,更不能指望合作方雪中送炭。

    最后,搞好自主创新,可以更好地推进国际科创合作。国际科创合作不仅仅要有意愿,还要有能力和条件。例如参与合作的人和资金等,各种条件都具备才能顺利推进。实际合作中,不仅要着力解决提高效率的问题,还需要面对研究内容、专利权益或标准等的碰撞与磨合。搞好自主创新,有了足够顶尖的人才和研究基础,才能为中国开展好国际科创合作提供更好的能力和条件。

    期待中德坦诚以待深入合作

    尹军公参表示,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提升,中国正从跟踪发展模式向部分领域开始领跑转变,这也逐渐反映在中外科创合作中。理论上讲,中德双方开展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可以不断扩大和深化。只要坦诚以待,中德双方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合作的内容可以不断优化和调整,关键是要减少阻碍合作顺畅发展的东西。我们积极支持和期待中德双方继续深化科创合作。

    例如,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德双方就可以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合作。无论是政策还是科技,双方都有相向而行的意愿,关键是要找到相互契合的合作点,或者具体合作的项目。科创合作立足于人的沟通与交流。中德双方应该围绕这些方面多讨论、多提议、多沟通。希望未来双方大力加强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这可能是目前首要的事。只要我们认真去交流,相信一定会找到双方都满意的合作切入点。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