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1日 星期一
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实践行者
——纪念袁隆平先生

    ◎高 福

    五谷者,历来为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能稳民心,安天下,是国之发展和壮大的基础,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回顾历史,传统农业社会永远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矛盾,即人口以指数速度膨胀,而土地资源却以线性速度增长,这意味着只要放任人口自然生息,人均耕地面积将不断地被分割稀释,直到土地被透支到极限,社会秩序也将随之崩溃。

    正所谓“一稻济世,万家粮足”,在中国现代史上,“袁隆平”这三个字无疑是千钧之重,其意义不言而喻。袁隆平也是扎根祖国大地的广大农业科技者的代表。先生这一生,只为稻粱谋,为解决人民的温饱奉献了毕生精力,也在稻谷飘香中成为传奇,堪称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和国之脊梁!

    多年来,我们已习惯他一直都在,以至于忘记了,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也会老去,也会生病,也会离开。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先生在长沙仙逝,举国同殇!

    致敬他对梦想的执着和对初心的坚守

    先生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致力科学研究,奋战农田一线,“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要下田的”。鲐背之年,先生仍在“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中不知疲倦地探索耕耘,就在他去世的11天前,他的水稻在三亚又破了纪录。

    先生一直走在追梦的路上,用最平凡的稻谷,挽救了大地的饥馑。他为了自己青年时期那个“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的伟大梦想奉献了一生。如今,先生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在逐步实现,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家都在大面积种植。

    致敬他心系天下和一心为民的情操

    先生品德高尚、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始终秉承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把祖国命运和人民福祉放在首位,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这种家国情怀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深深的无疆大爱,更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先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他的最闪光之处,就是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让科学家精神熠熠生辉。

    在5月28日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学习袁隆平,坚持自立自强,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经济主战场上找科学问题,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致敬他求真务实和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

    先生老骥伏枥,创新不止,年届九旬依然奋斗在科研一线,七十年如一日躬耕农田。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自此,他把自己的命运与粮食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这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被认为是杂交水稻的开山巨作,开启了我国水稻杂交优势育种的设想和思路。2016年,论文发表50周年之际,我作为《科学通报》主编有幸在长沙拜访了袁隆平先生,并发表了题为《五十年的辉煌,“顶天”的科学、“立地”的成果》的署名文章。先生为求真、为求实而表现出来的坚韧和淡定,为攻克科学难题而表现出来的勇气和信心,为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而表现出来的追求和风骨,时时仍在眼前浮现……

    多年来,面对技术困难和外界甚嚣尘上的非议,先生无所畏惧,以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时刻践行让中国人“吃饱饭”到让世界人民“吃饱饭”的信念,彰显了一名科学家最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以田埂作纸、锄头为笔,用稻穗这最优美的文字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种精神将继续引领无数科研工作者一线拓荒、甘为人梯。

    “尘世车马喧,独守一方地。愿得一斛黍,消弭天下饥。” 择一事,终一生,先生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我们无法抵抗浪潮,但我们会永远记住灯塔。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国士无双,袁隆平先生永垂不朽!

    (作者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科学通报》主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