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枕戈待旦、闻险而动,经常逆行在赴汤蹈火的路上,奋战在急难险重的一线,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始终将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6月18日,在中宣部举行的“为安全守护 为生命逆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如此评价应急管理战线的共产党员。
参加工作36年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党委委员、科技委主任蒋海昆一直工作在地震监测预报第一线,从地震的周、月、年度震情会商到地震预测方法研究,再到汶川、玉树等显著地震事件的现场应急工作,他见证了几十年来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谈起这些年我国在应对地震方面有什么变化,蒋海昆体会最深的是地震监测能力的显著提升。“从地震站网的密度,地震定位的准确性,以及数据服务产品的丰富程度来看,这些年来都有明显的提升。”蒋海昆说。
他举例道,从地震定位时间来看,1976年唐山地震时,当时的台网几个小时都没有定位出地震到底发生在哪里,直到唐山的同志开车到北京向中央汇报,才知道地震是在唐山发生的;而2008年汶川地震时,地震定位用了13分钟,今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地震,地震定位仅仅用了9分钟。蒋海昆说:“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方面地震定位时间显著缩短,另一方面地震定位精度明显提高,都对地震应急指挥、抗震救灾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保障。”
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测仍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特别不容易,是个名副其实的“冷板凳”。但蒋海昆坚信,“只要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有所突破。”
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一直从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38年来,他和战友们参加了700多起矿山事故救援,从灾区成功救出1000多名被困矿工,创造了多个救援奇迹。
今年1月,肖文儒参与了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的重大爆炸事故救援,历经14天,从600多米深的地下深处成功救出11名被困矿工,创造了救援奇迹,也被国外许多媒体和同行解读为“教科书式的经典事故救援案例”。
为什么可以创造这样的奇迹?在肖文儒看来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二是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响应、队伍集结、救援力量调集、指挥决策到救援救治,是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的;三是得益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得益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得益于中国制度的优势。
“我难以忘记那些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事故现场情景,难以忘记那些历尽艰辛把被困人员从灾区救出时的幸福和喜悦。”肖文儒说。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韩沂妗曾经是同事眼中的“软妹子”,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女汉子”。
2019年3月,新组建的宜昌市夷陵区应急管理局亟须防汛抗旱专业技术力量,水利专业背景和有过防汛减灾工作经历的韩沂妗主动申请到应急管理部门去工作。
当时,她身边的同事难以理解,也不明白她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大多数人认为只有男同志才会去的单位,同时也质疑她这样一个“软妹子”能否适应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但韩沂妗心中却憋着一股劲,“我一定要干好,让他们看到应急工作咱女人也可以。”
去年,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韩沂妗和同事们一起坚守了100多个日夜。“我们巡查排险,消除防汛安全隐患达100余处,转移山洪风险区群众3300多人次,牢牢守住了百姓的生命安全底线。”韩沂妗说。
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奉献,才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更坚实的保障,使我们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都更加安心、顺心,也使我们国家更加安全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