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嘱托
◎本报记者 吴长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美好安徽、怎样建设美好安徽”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世界第一台VCD、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重组药物,到 “墨子号”“悟空号”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到世界首次破解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密码。国家创新大格局中镌刻着安徽烙印。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说,5年来,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紧紧盯住“科技创新自主可控”,攻克了一批技术水平领先的关键技术,聚集了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深科技”企业。“这正是我们向习近平总书记交出的一份新答卷。”吕长富说。
创新迈向“深科技”
“深科技”于1995年由经济学家大卫·罗森博格提出,是指建立在独特的、受保护的或难以复制的科学或技术进步基础上的颠覆性解决方案。
“目前,我们遴选培育出107家‘深科技’企业,235项关键技术、262项关键核心产品。”在合肥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阚瑞看来,“深科技”企业技术壁垒高,一般基于难以复制、具备高技术壁垒的深度科学发现和关键技术。
阚瑞说,合肥高新区“深科技”企业目前已经拥有国际首创技术1项、国际领先技术36项、填补国内空白技术37项。与此同时,“深科技”企业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64项,PCT专利119项,充分构筑了技术壁垒,打造了竞争优势。
“‘深科技’相比于当前的应用科技需要更大量且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科学家及高端人才的深度参与。”阚瑞告诉记者,合肥高新区107家“深科技”企业中,51.4%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重20%以上。61.7%的企业科研人员占比50%以上,有65家企业培养和引进了合肥市C类及以上高端人才。
正因为“深科技”创新具有彻底的颠覆性,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所以广受资本青睐。记者了解到,107家“深科技”企业中,57家企业曾获得投资。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成功上市,合肥芯碁微电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碁微装)已于2020年10月底首发过会,即将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抢占发展制高点
在安徽,“深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原创性先导产业进行前瞻性战略布局,抢占发展制高点。
“我们陆续攻克了高通量高分辨率脑成像技术、类脑信息处理技术、视频压缩编解码技术等关键技术,人工智能多项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中科类脑公司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依托国内唯一的“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在人工智能方面获得多项原创性突破。
在芯片领域,合肥高新区“深科技”企业更是集体发力,助力芯片国产化的突破。
“我们研发的激光直写与激光直接成像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打破了我国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核心芯片设计完全依赖欧美进口掩膜板的局面。”芯碁微装的企业负责人感慨于“深科技”带来的快速发展。
“我们自主构建了世界规模最大的BaF3激酶靶点细胞库等三大细胞工程技术平台,逆转录病毒的转基因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原代肿瘤细胞株体外扩增技术支持构建原代细胞模型,解决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限制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中科普瑞昇公司负责人刘青松博士告诉记者。
201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杜江峰用东拼西凑来的科研经费买了一台国外的电子顺磁共振谱仪,虽然仪器不错,但购买过程中却经历了对方临时加价、维修等待半年等糟心事。杜江峰院士当时说了一句话,“高端科学仪器就是科学家手里的武器,中国必须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研制自主科学仪器已经刻不容缓了!”
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仪量子)的技术源于杜江峰院士实验室,成立不到4年,该公司陆续发布了国内首台商用“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全数字扫描电子显微镜”,后来又推出世界首台“单自旋量子精密测量谱仪”“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等产品。而国仪量子创业研发出的第一款商业化产品,就是当年困扰杜院士的那台电子顺磁共振谱仪,打破了过去几十年间这类仪器被国外厂商垄断的局面,而且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了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