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2日 星期三
让学科交叉融合更好服务国家需求
——部分高校负责人谈跨学科研究探索与实践

    ◎本报记者 杨 仑 过国忠 陈 曦

    在5月28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

    那么,高校该如何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需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构建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信息安全等形成有力支撑?5月31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内高校相关领导,他们在开展跨学科研究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经验,或许能带来一些借鉴和启发。

    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引领

    “学科交叉融合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教授说,早在2009年,江南大学就出台了《关于促进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成立了“营养与食品安全”“生物过程优化与控制”等5个校级学科交叉研究中心。

    陈卫介绍,通过交叉融合各学科,探索学科间联动的内在逻辑,江南大学打通了院系壁垒,建立项目合作渠道等形式,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并带动其他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一大批科研难题得到突破,成果相继落地。

    近年来,江南大学益生菌理论与技术研究团队,基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微生物学、营养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菌株,打破了跨国公司对菌种的垄断。尤其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认识益生菌的耐胁迫生理特性和代谢机制,提出高密度培养、超浓缩制备和高活性保持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现代化农业需要什么,学校就研究什么。”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冯江表示,学校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和智慧农业研究院作用,促进农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交叉创新,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重大突破性技术。

    63岁的脑出血患者徐宝钏,借助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研发的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依靠运动想象进行手腕功能康复训练,取得显著效果。这个“纯意念控制”的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叫“神工”,核心技术就是脑机接口。

    “我们瞄准医疗健康前沿问题,在‘新医科’高地持续发力,促进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医疗健康行业深度融合。目前,在医工结合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天津大学医学部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何峰说。

    何峰告诉记者,在临床科研方面,天津大学依托医工交叉基金,瞄准重点疾病和患病人群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临床医学研究及相关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在智能医疗、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联合开展研发攻关;牵头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智能医学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天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聚焦国家心血管病区域中心等核心基地建设,构建国际化综合医疗新平台。

    打破学科壁垒,倡导融合研究

    相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高端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仍存在“卡脖子”问题,需要继续花大力气全力攻坚解决。 

    “不断开展有价值、有品位、有特色的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使命和方向。今后,吉林大学将努力在承担重大研究项目、布局前沿科研方向、解决‘卡脖子’问题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教授说,一流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因此,要努力打破学科壁垒,拓展研究边界,倡导融合研究,加强融合学习,开展融合实践,以催生原创性成果,不断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记者从南开大学了解到,南开大学聚焦学科、围绕创新、着眼改革,已启动“4211卓越南开行动计划”,旨在构建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质量意识和卓越标准,从关键领域和突出问题入手,撬动综合改革,凸显一流大学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感、路径感,重大基础研究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据介绍,“4211卓越南开行动计划”中的一个“1”就是要在校内建设10大交叉学科中心,目前新能源转化与存储交叉科学中心、细胞应答交叉科学中心、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已组建完成,智能传感材料、数字经济等交叉科学中心正在稳步推进。同时,在数学、新药创制、凝聚态光子学、智能机器人等交叉领域开展培育。在津南校区,“前沿交叉科学中心”大楼已完成设计,正在进行图纸论证,建设工作即将开展。

    “非常荣幸作为高校代表参加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身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与管理者,深感责任重大。”长春理工大学校长杨华民说。近年来,长春理工大学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学校以王大珩未来技术学院为试点,正在建设大光电学科体系下的学科交叉、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改革创新实践教育基地,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