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1日 星期二
茅以升:架设名为“奋斗”的人生之桥
◎本报记者 矫 阳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

    至今,已通车84年的钱塘江大桥,汽车仍川流不息,火车呼啸而过。“钱塘江大桥日通过客货列车64列,其中客车58列,货物列车6列。其中复兴号‘绿巨人’10列;公路通过汽车上万辆。”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铁路杭州工务段钱塘江大桥车间主任涂明说。

    钱塘江大桥为上下双层钢结构桁梁桥,全长1453米,宽9.1米,高7.1米,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它的设计者,就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的茅以升。

    茅以升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时,仅用一年就取得硕士学位。在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时,其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中的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

    1920年,茅以升回到祖国,先在多所大学执教,后于1933年3月,开始主持建造钱塘江桥。

    钱塘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江底流沙厚达41米,变迁莫测,每月都有大潮水,素有“钱塘江无底”“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大桥建设工程之难难以想象:江底淤泥又滑又厚,木桩一打就裂;600吨重的沉箱一入激流,犹如脱缰野马乱窜;日军飞机也空袭不断。

    面对生死考验和巨大压力,茅以升毫不退缩。

    他创造性地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和“浮运法”,成功解决了打桩、建墩和架梁等各种难题。

    1937年9月26日清晨4时,一列满载抗日军火物资的火车,从大桥上驶过钱塘江,两岸一片沸腾。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打破了外国桥梁专家“中国人无法在钱塘江上建桥”的谬论,被誉为中国近代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钱塘江大桥建成后,为抗日战争作出了杰出贡献。运输了不计其数的抗战物资,转移了上百万群众。

    1937年12月23日,大桥通车仅89天,茅以升接到密令:炸掉大桥,不让日军占用!茅以升心如刀割般地执行了命令。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带着精心保护的14箱资料回到杭州,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钱塘江大桥修复完成,重获新生。

    建设钱塘江大桥时,茅以升先后吸收了15所大学数百名工科学生前来实习,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桥梁专家。南京长江大桥、南昌赣州大桥和郑州黄河大桥的总工程师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又参与修建了长江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和建造,解决了桥梁建设中十多个技术难题。如今,武汉长江大桥虽已超过设计时限,仍然能正常通车,安全无恙。

    年近八旬时,茅以升仍主持设计了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晚年,茅以升仍不余遗力地开展科普工作,为青少年做了30多场报告,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并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等专著,为我国桥梁建设和科技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经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风云际会,茅以升深刻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66岁时,茅以升郑重提出了入党申请,但他遵照党组织“留在党外工作,对国家、对党更有利”的建议,一直致力于帮助在海外知识分子们回国,建设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1985年,茅以升觉得不能再等了,经过深思熟虑,他又正式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我已年逾90,能为党工作之日日短,而要求入党之殷切希望与日俱增。为此,特再次提出申请,我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1987年,91岁的茅以升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终生的夙愿。

    晚年回顾一生,茅以升说:“人生之路崎岖多于平坦,忽似深谷,忽似洪涛,好在有桥梁可以渡过,桥梁的名字叫什么呢?叫‘奋斗’!”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在北京病逝,终年94岁。为纪念这位桥梁大师,在茅以升诞辰101周年这一天,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发现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茅以升星”。

    (科技日报北京5月3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