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祝华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到了祖国最南端海南岛,四众哀恸,海天同悲。
缘起杂交稻,情系海南南繁。袁隆平院士曾自述,他的一生,一半在湖南,一半在海南。南繁之于袁院士的事业,非比寻常;袁院士对海南的深厚感情,更非同一般。当海南开启自贸港建设,各项事业迈向新征程,袁院士不仅寄予厚望,还是积极推动种业创新发展装上“南繁芯”的“幕后英雄”。
支持南繁打造创新平台
“袁院士为了南繁种业创新发展积极奔走,不遗余力。”回忆起曾经多次拜访袁院士的情景,海南省科技厅厅长谢京不禁感触哽咽。
“老先生反复跟我们提到南繁种业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要打造杂交水稻双季稳定亩产3000斤目标工程,实现海水稻亩产500公斤,为建党100周年献礼。”谢京说。
南繁,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育种圣地和农业育种的“加速器”。
2018年,中央提出加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两年多来,“南繁”的重点区域——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已初见规模。
高水平综合实验室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活力之“源”。此间,袁老曾向有关方面呼吁,支持海南在三亚崖州湾建设种子实验室,助力维护我国种业战略安全。
在袁院士亲自推动下,种子实验室有了新进展。在水稻领域院士“天团”和海南省委书记、省长的共同见证下,参照国际一流标准实验室运作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已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揭牌成立。
力促耐盐碱水稻中心总部落地三亚
对于多地开展耐盐碱水稻(海水稻)优质种子筛选,袁隆平院士近几年给予了大力支持。
近日,科技部正式批准设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这是全国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4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总部落户三亚。
这是一个涉及多区域、多领域、多学科统筹推进和任务协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如此核心的部门,为何总部选择落在了三亚?
中心负责人艾治勇告诉记者,这首先源于袁院士多年在南繁工作,与海南建立的深厚感情。此外,考虑到海南具有开展周年育种研究的有利条件,以及丰富优质的海水资源等,袁院士毅然决定将中心总部设在了三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2020年3月27日,科技部组织召开“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申报项目答辩,时年90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亲自参与并领衔答辩。“袁老的发言让在场所有人动容。”亲历答辩会的海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刘作凯说。
鼓励海南冲刺亩产3000斤目标
为推进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院士提出了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
2020年12月20日,该项目启动会在三亚召开时,来自全国范围内可能实现“双季亩产3000斤”目标的地区科研项目负责人,围坐袁院士身旁,共商攻关大计。次日,袁院士向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提出,在海南组织实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新品种筛选及高效栽培配套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重点项目。沈晓明当场要求科技厅、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全力做好支持配合工作。
此后,根据袁院士对2021年早造工作的部署,项目攻关小组选择海南6地作为早造示范试验点。目前这个项目多个示范点已进行早造测产,收成均超过预期目标。
项目责任专家、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曹兵对记者说,团队对达成袁院士全年3000斤/亩的目标非常有信心。
稻花香里说丰年,南繁满目皆金黄,只是袁老已走远。
“我们要承传袁院士的事业和精神,把南繁事业做大做强,把科技工作做好。”海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国章成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