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3日 星期四
这个园区新旧动能转换有妙招 “四链”融合助特色产业升级
◎本报记者 王健高 通 讯 员 张德杰 张仰运
位于同和高新区的青岛三进电子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工作 李菲菲摄

    同和高新区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等6个特色“园中园”,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生态链“四链”融合,进一步优化提升产业布局,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

    孙秀泽 同和高新区负责人、同和街道党工委书记

    落户青岛同和高新技术产业区(以下简称同和高新区)的山东初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初农)计划总投资5亿元分两期建设项目,一期主要产品包括淡紫拟青霉、腐熟剂、白僵菌、光合细菌液剂等30多种菌剂,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5万吨、年产值8亿元。“我们争取在五年内打造成集产、学、研、销为一体的菌类生物制剂及有机生物肥综合基地。”初农相关负责人介绍。5月9日,科技日报记者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的同和高新区采访时看到一片忙碌的生产景象。

    作为平度市“四区八园”之一的同和高新区,规划打造成开放、创新、活力、宜居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和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同和高新区负责人、同和街道党工委书记孙秀泽告诉记者,如今,同和高新区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商贸物流产业、汽车装配产业、电子零部件产业及现代都市经济产业六大特色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统计显示,同和高新区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企业产值23.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

    同和高新区何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孙秀泽表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国家在新时代赋予山东的重大任务,同和高新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空间布局,加速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配套,发挥产城融合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生态链“四链”深度融合,科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项目为王” 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今年以来,青岛海佰利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佰利)等15家高新技术企业高端项目扩大再生产,新兴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高端产业项目优化升级,刷新了产业项目建设的“同和速度”。

    “海佰利的发展得益于同和高新区营商环境的持续提升,以及同和高新区管委会‘保姆式’服务企业的担当,为落户企业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最优投资环境。”海佰利总经理孙涛是土生土长的平度人,回首十余年创业路,他感触颇深:“同和高新区发力高与新,提档升级,深化‘同和一家亲’品牌服务,充分发扬新时代‘店小二’精神,完善干部企业帮包制、服务‘绿色通道’制和企业发展激励机制,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软实力。”

    “同和速度”产生了虹吸效应。据统计,已有德、日、韩等国家和地区70多家外资企业在同和高新区投资建厂,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汽车装配、电子零部件、商贸物流、都市新经济六大特色产业体系发展势头强劲。

    作为山东省首批12个电子信息产业园之一,同和高新区先后被青岛市委、市政府认定为新能源材料产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功能区和机械装备制造集聚区,成为青岛市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

    孙秀泽介绍,同和高新区坚持高与新的项目产业特色,树立“项目为王”理念,通过进一步壮大上下游产业发展链条,做大做强“园中园”优势产业集群。其中电子零部件产业园以TDK电子等外资企业,以及锦承科技等智能制造项目为依托,加速电子零部件产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都市新经济产业园依托海尔全媒体智能交互云基地等项目,布局动漫游戏、全媒体大数据、网络直播等产业……

    去年克服疫情影响,同和高新区签约高科技项目24个,总投资41.1亿元;在谈项目7个,总投资92亿元;在建项目32个,总投资128.5亿元;竣工项目21个,总投资57.4亿元,项目签约、开工、竣工数均创历史新高。

    做强“园中园” 社会效益明显

    掌握通信线缆、海缆、特种电缆等领域技术制高点,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高压、超高压电缆产品占国家电网市场份额的近40%……今年一季度,同和汉缆项目已经完成核电站材料、轨道交通电缆、低压特种电缆等产品研发生产,预计今年实现产值近9亿元。

    “十四五”开新局,同和高新区捷报频传。“按照‘工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要求,以及‘符合产业方向、填补产业空白、税收贡献突出、社会效益明显’的原则,同和高新区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等6个特色‘园中园’,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生态链‘四链’融合,进一步优化提升产业布局,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孙秀泽表示。

    同和高新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立健全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机制,搭建人才交流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的平台。同和高新区内近4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尚好科技、钰信丰电子、三山碳素等高新企业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获青岛市批准;青岛展辰新材料有限公司、青岛日日顺乐信云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山东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青岛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证。

    培育创新链、产业链离不开资金链的支撑。“完善资金链,不是简单投资补贴,而是让资金涌向同和高新区科技创新前沿、企业研发一线。” 孙秀泽说,为解决磐石重工(青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工股份)科研融资难问题,同和高新区管委会协调青岛平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一次给予该项目7000万元的续贷资金,解决了企业现金流问题。如今,重工股份完成年工业总产值4.5亿元。

    “氢”装出发 新兴产业动力强劲

    去年8月开工的同和高新区汉河氢能电源续建项目,总投资7亿元,目前正在进行主体建设,着力打造氢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氢能电源、氢气制造运储、氢气加气站等全产业链体系及青岛氢能源创新中心、国家氢能创新应用示范基地。这是同和高新区新动能“氢”装出发的一个缩影。孙秀泽说:“随着中国向世界宣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同和高新区更加坚定持续发力建设一个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高端新能源产业高地。”

    新项目产生新动能,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在同和高新区,新即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孙秀泽介绍,同和高新区已落户近百个新项目。其中,作为同和高新区“区中园”的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园,去年新引进项目22个,总投资71.2亿元,成为同和高新区项目引进排头兵。

    总投资1.2亿元的青岛氢航动力有限公司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氢动力电池1000组、智能制氢加氢机60台、氢燃料无人机300架;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青岛新力通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高温合金离心铸造炉管,主要用于温度高于1000摄氏度的极限场合,是全世界正在推行的超临界电力锅炉的关键技术部件……

    招才引智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同和高新区引进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校董王宏博士、长江学者殷福星、泰山学者孙玉城博士等一批优质人才,其中,孙玉城博士团队自主研发生产出的世界先进高端改性锰酸锂、镍钴锰三元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国内外首次制成的微米级单晶材料,国内最大的动力型锂电池公司CATL把该材料应用在高端新能源汽车上,产品供不应求,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