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07日 星期五
“科技+”牦牛让这个藏乡更吃香
◎本报记者 赵汉斌

    在云南农业大学结束了为期6天的“反刍动物饲养和肉产品深加工”专题培训,龙晓峰匆匆踏上返回香格里拉的行程。

    “这次培训,都是知名教授授课,针对性很强,收获很大!”迪庆州香格里拉龙峰生物科技开发公司(以下简称龙峰公司)董事长龙晓峰边走边告诉记者,云南农大动物医学院的李小兵教授讲的反刍动物营养代谢和内科病防治,冷静教授讲授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舒相华教授讲授畜产品品牌创建和反刍动物的传染病防控……都非常实用。

    “这几年,正是有科技引领,我们的路子越走越宽。”龙晓峰说。

    科技赋能,牦牛养殖见规模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云南省8个自治州之一。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走进香格里拉市三坝乡安南村,远远就能看到龙峰公司的养殖场和密林中的现代化加工厂房。

    安南村多为山地,平均海拔3000米。实施精准扶贫前,村里基础设施差,群众靠天吃饭,是三坝乡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我种过白芸豆、中药材,收入都不稳定。十年创业,尝遍了酸甜苦辣。”龙晓峰说,家乡海拔高、气候冷,适合牦牛生活,而且近年来市场需求大,他决定一试。2018年,通过土地流转,龙晓峰建起了5000平方米牛舍。

    “他抓住了村里自然条件好、有产业基础的优势,通过科学养殖,形成了规模。”三坝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兽医师和学信告诉记者,“高原之舟”牦牛全身都是宝,但传统养殖周期长,成本高。

    “要改变散养的不足,科学饲养是关键!”和学信说,他协助龙晓峰创新性地搞起牦牛育肥,种植优质牧草,采用饲料加工调制、“架子牛”育肥、持续育肥等技术,解决了牦牛“膘肥体壮”和改善肉质的问题。

    他们还与青海省畜牧部门合作,驯化改良野生牦牛,采取牦牛保种繁殖、冻精改良等办法,确保牦牛种纯,保持原生态肉质;同时研究缩短养殖周期,提高产量品质的课题。

    “改良后的肉牛长得快,3年就可出栏,抗病、抗虫能力也提高了。”龙晓峰说,去年下半年,他们给村里125头牛实施改良,近期已产下40头毛色黑亮小牛犊。

    2020年,龙峰公司循环出栏牦牛2000多头,目前存栏近400头。通过扩产,预计到2024年可循环出栏8000头,存栏饲养2000头。

    为扩大牦牛产品销售量,企业还进驻电商平台,搞直播带货,注册了两个商标,多次参加上海、北京、长沙、昆明等地举办的农业博览会,让高原牦牛肉真正“吃香”。

    企业造就民族团结的乡村样板

    安南村周边杂居着藏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白族等各族群众。这几天,藏族村民刘福妹一家正忙着种青贮饲料玉米。

    而沙云川是安南村土生土长的彝族小伙。2018年,大学毕业后,他在城里打过工,当过快递小哥。

    “牦牛养殖产业把我引回了家乡。”沙云川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穷,年轻人都想往外走。现在公司养殖肉牛,带动村民大规模种植玉米、燕麦等青贮饲料,每亩收入可达3600元。

    “以前庄稼秸秆是垃圾,现在都是宝贝。”去年,沙云川家产出近300吨青贮饲料,公司以每吨400元收购;家里养了48头牦牛,可以分期交售给公司,价格高于市场价。自己还在公司搞管理,可以照顾年迈的奶奶和父母,家里比前些年宽裕多了。

    “龙峰公司每年发放2300多亩青贮玉米、高原燕麦种子都免费!”担任乡人大代表的藏族大姐杨德礼告诉记者,同时每年向本乡和周边乡镇收购1900多头架子牛,先后带动1650户农户6800人增收,其中9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了贫,农户受益金额达1280万元。

    此外,年用工量达9200个工日的龙峰公司,也给各族群众提供了灵活就业的机会。“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都乐意在家门口上班!”刘福妹说。

    在各级党委政府关怀下,如今的三坝乡,木板房变成宽敞明亮的新瓦房,村村通公路,一排排路灯照亮夜行的路。

    “可以说一个养殖项目,带动了安南村乃至三坝乡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和生态环境向好。”杨德礼说。(科技日报昆明5月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