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佳星
近日,有北医三院肿瘤内科医生在网上反映肿瘤治疗“诱导治疗,花费翻10倍”。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在4月27日国家卫健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做出回应:已组织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对病例整个治疗过程进行了专家和同行评议,评议认为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治疗原则基本符合规范。
至于基因测序、基因检测、NK细胞治疗等这些新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是否有不当利益交换等问题,上海市卫健委仍在进行调查。
“我们要求上海市卫健委在调查过程当中,如果发现有利益交换和利益输送的违法违规情况,绝不护短、绝不回避,将会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焦雅辉强调。
肿瘤治疗有质控
“我国对肿瘤的规范化诊疗出台了相应的技术规范、诊疗指南、合理用药指导原则,也建立了质控系统,包括行为规范性、药物应用规范性,同时建立了监测和质控系统。”焦雅辉介绍,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的专项整治行动中,肿瘤的规范化诊疗是一个重点内容。
早在2013年,国家癌症中心就在卫生健康委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极力推行肿瘤单病种质量控制以及各种癌症的规范化诊疗行为。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成立以单病种划分的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对不同癌种进行质量控制,如乳腺癌的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肺癌的诊治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等,制定指南、指导落实。
“以大家熟悉的放射治疗为例,这种复杂的治疗手段也有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在专业上规范医疗行为,对各个医疗机构进行培训和指导。”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介绍,目前,质控体系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再到地级市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从指南到诊疗过程都可以通过“三级体系”迅速推行。
质控标准从规范治疗中来,到治疗规范中去。为了让已经形成的指南、标准等尽快落地。国家癌症中心首先选定了多家医疗机构作为试点,对这些机构从指南到诊疗过程进行严格的规范化要求,包括肺癌、结直肠癌和肝癌等不同病种,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使质量有评估、质量有改进,同时有成效。
“通过这项工作,我们进一步规范了恶性肿瘤诊治行为,持续改进了医疗质量。”赫捷说,最终达到不同医疗机构治疗肿瘤的同质化,以期进一步提升恶性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创新?过度治疗?应科学判断
肿瘤细胞的千差万别和狡猾百变,是肿瘤使人“闻癌色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肿瘤的异质性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它使得肿瘤的生长速度、侵袭能力、对药物的敏感性、预后等各方面产生差异。
换句话说,患有同一癌症的患者,即便使用完全相同的诊疗方法,治疗效果很可能完全不同。
“癌症患者个体差异是很明显的,治疗也非常复杂,基于目前比较有限的医学证据制定的诊疗共识、指南,甚至是标准,不太能够跟得上医学的发展。”赫捷说。
换句话说,基于人类现有的认知,把所有的肿瘤治疗“框定”成规定动作,很难达成任务。
相对应地,近些年,医学基础科研、创新疗法等都在大踏步地前进,写入指南的疗法有可能跟不上科学前沿的发展。
“指南”跟不上“创新”的脚步,怎么办呢?
“医学是一个探索的科学,很多标准,包括国际惯例,都是几年前的,目前情况又有了发展,因此现在获批的药品适应症或者写入指南的医疗方案很可能是落后的。”赫捷说,基于较为充分的临床证据给患者一些超适应症(超指南)的治疗是为了探索诊疗效果,事实上有很多药物超出适应症以后确实有效。
“临床药理机构和伦理委员会应当严格监督,在开展超适应症和超治疗指南的临床研究上,进行科学论证。”赫捷强调,在严格监控下实行的临床治疗创新,并不是过度治疗。诊疗创新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多癌症患者的临床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