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建强手持枣木菌棒向记者展示向阳湾村种植的“枣菇” 史俊斌摄 |
◎本报记者 史俊斌
通 讯 员 鱼玉军 何艳艳
3月29日,陕西省榆林市晴空万里,黄河西岸边上佳县通镇向阳湾村的山顶上,几排塑料大棚半开着卷帘,枣木菌棒上长出的红枣香菇白生生的十分惹眼。这段时间,该村党支部书记贺建强每天都要分几次赶到棚里查看香菇的生长情况。
2015年以来,贺建强由外出创业自己挣钱的小老板转变为带领乡亲致富的主心骨,向阳湾村从此逐步由后进变先进,成了远近闻名的“枣菇村”。
村子越来越富,贺建强也同步成长。获评2017年度“陕西省脱贫攻坚优秀村干部”的他,近期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回村创业中变成了“大个子”
1983年10月出生的贺建强头脑灵活,打小便外出打工。从背砖块、扛石头做起,经过十多年的打拼,他创业初成并捞到第一桶金,成为向阳湾村内外公认的有本事后生。
佳县是“中国枣乡”,这里的黄河滩枣驰名中外,泥河沟36亩成片的千年枣树群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向阳湾村坐落在山顶上,村里坡陡路烂,小车进村难,村民吃水也困难,长期被贫困困扰。因传统的红枣产业衰落,村里1900亩枣林收益低下。全村有228户621人,多数外出务工,在村居住的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126人,个个发展无思路,户户致富无门路。
“你这人敢闯荡,回来试一下,看能不能带领村里发展起来?”村里一些老者劝说贺建强,对他满怀期待。贺建强对村里的现状也颇有想法,决心带领村民搏击贫困。
2015年5月,贺建强放弃城市生活,舍弃了外面挣大钱的事业,回到村里挑起了向阳湾村村委会主任的重担。他暗下决心干成几件实事,用实际行动回馈乡亲们的信任。
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是他的切入点,刚开始上级没项目,他自己垫钱实施。打井解决吃水困难,建幸福院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修路建“两委”阵地,配娱乐设施,搭建无线网络。不到一年时间,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好了,这个村子与外面就连起来了。
贺建强回村后的一举一动,上级部门和村民看在眼里,服在心里。
“一人富不算富,共同富是进步,我的事业不是自己赚钱享乐。”贺建强回村创业中变成了“大个子”。2018年底,全村建档立卡人口59户126人全部脱贫。
陕北枣菇第一村
受气候条件变化与城市化冲击等因素影响,佳县的红枣产业一度萎靡不振,价格上不来、成熟无人摘、产品卖不出等问题突出。佳县县委、县政府围绕枣业提质增效,出政策、投资金、引人才、上项目,红枣醋、红枣酒、红枣羊应运而生。
贺建强常立足枣业苦思冥想,颇费心思。他抓住各级帮扶脱贫攻坚的大好时机,争取扶贫项目。
特别是2018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发现佳县利用枣木废料发展红枣香菇产业的前景广阔,于是带领27位村民赴商洛柞水考察。回来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商议后,他又马不停蹄奔赴杨凌,登门拜访并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杜双田到村里实地考察,随后请华中农业大学的技术团队进行调查分析,确立了红枣木—菌棒—香菇的产业发展思路。2019年8月,向阳湾村建成了占地60多亩的食用菌生产车间,并投入运营。
“村里的枣树每年春季都要塑形修剪,所以枣木原料不缺。”贺建强说,“因为枣木营养丰富,加上榆林阳光充足,气候干燥,所以枣木菌棒比其它杂木菌棒养菇周期短,出菇量大,花菇率高。”
菌类种植利用了胡乱丢弃的枣枝,但是也产生了新的废料,怎么解决这一问题?2019年10月,贺建强再次外出考察,赴“花菇之王”产地——湖北随州,引进了枣木—菌棒—菌丝—有机菌肥—枣树的循环生态种植方法。食用菌的废料菌丝蛋白含量较高,通过简单的加工可成为有机菌肥,用于枣园施肥,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农业废弃物,又减少了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020年,向阳湾村集体收入77.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6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3700元。生产枣木菌棒50万棒,生产干菇1.2万斤。今年计划安装自动化接种设备,预计年生产能力可达120万棒,能满足周边几个县的菌棒需求。
“我们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具有陕北特色的枣木菌菇产业,掌握了从木屑加工、装袋、接种到养菇、出菇、烘干等菌菇生产的全部流程和技术。今后会把这项产业向周边其他村镇推广出去,把农业做成生态,把生态做成产业。”贺建强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