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3日 星期五
古风破圈
文旅市场跟风也得用点心
胡一峰
视觉中国供图

    玉渊杂谈

    汉服是近年来兴起的文化潮流。旅游景区、城市公园里经常能看到宽袍博带或长裙拖曳者,优雅地凹着造型,拍摄艺术照。在城市地铁、公交、商圈、影院,也时常能看到汉服的翩翩身影。对此,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汉服这道风景扮靓了当代中国文化版图,是文化多样发展的生动表现。以汉服为代表的古风突破小众或亚文化的圈层,融入到普通人生活之中,又深刻折射出各方重视、扶持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汉服的拥趸多为青少年群体,说明我国青少年欣赏传统文化的能力和素养不断提升。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对汉服的喜爱,让人看到了我们社会在文化自信的大道上迈进的坚定步伐。

    有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汉服爱好者的数量规模同比增长45%,达516.3万人;有人预测,2021年,汉服爱好者规模将达到689.4万人。庞大的规模预示着市场和商机,2020年中国汉服市场销售规模同比增长40.7%,达63.6亿元,2021年更将突破百亿元。正因如此,不少地方瞄准古风出圈之势,做起了汉服等传统文化体验的生意。比如,有的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特色,举办文化体验周等活动,有的景区开设了汉服巡游、礼乐表演、箭阵操演、传统手工等展演游艺项目,有些还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之地。应该说,设计精当、内容丰富的古风活动,契合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为人们营造了“沉浸式”体验的条件,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古风热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有的地方只注重经济利益,走的依然是“古风搭台,效益唱戏”的偏颇之路;有的地方缺乏对本地文化特色的挖掘,跟风雷同,粗制滥造,还有的地方一味追求“流量”,搞的古风活动浮皮潦草、流于形式,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展示。

    在传统社会,服饰向来被视为礼制的内容。今天,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们对个人穿着的选择更加自主、多元,但服饰具有的仪式感和象征性并没有消失。汉服作为“可穿戴的传统文化”,不仅是遮体的衣物、拍照的道具,更是一道文化密码,象征着文化选择和美学认同。相较深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图书馆里的典籍,汉服更接地气、更易于为人们喜欢。我们从社会流行服饰中可以观察到一个时期的美学思潮和思想观念。反过来说,对流行服饰的引导,也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汉服流行、古风出圈,为人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美学特色提供了契机。古风是传统文化生活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和形态,但传统文化传承不止于此,更应透过古风表象,提炼精神要素。各地在开发古风展演项目时,固然不能少了外在形式的展现,但更应加强文化价值的发掘和传递,多增加一些有助于“心赏”的设计,让人们在亲身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实现从感觉之娱到心灵净化的进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