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左二)在日光温室进行升温技术指导,查看红提葡萄发芽情况。受访者供图 |
典型派
祁连山脚,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古城镇上河村,数千名村民近年来劈山造地种起了葡萄,凭借小小的葡萄,这个以前年收入不足900元的村子,如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探究变化背后的原因,“是科技特派员保哥给我们壮胆。”古城镇上河村村民张生柏给出了答案。被张生柏亲切地称为保哥的,是凉州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高级工程师李保。
在张生柏的日光温室里,一株株葡萄茎秆粗壮、一枝枝藤蔓枝头摇曳,分外惹人喜爱。李保蹲在埂畔,一边操作一边为村民演示预防病虫害的要领。“去年,平均每棚葡萄卖了1.5万多元,其他乡上的村民现在羡慕得很哩。”张生柏满面喜悦。
质疑声中铺就致富路
村民心中的“主心骨”李保,是名副其实、闻名乡里的“田秀才”。
上河村地处祁连山沿山冷凉灌区,平均海拔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多、无霜期较短,是发展葡萄产业的黄金区域。然而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村民根本不相信小小的葡萄能致富,李保至今难忘最初来到这里的窘境,“要村民拿出4万元搭建日光温室,几乎没人愿意”。宁可守着几亩小麦玉米,也不相信葡萄能致富是村民的普遍心态。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李保四处奔走,联系了十几户将信将疑的村民去甘肃省的天祝、永登等葡萄产地实地参观。看着别人的日子过得红火,村民的顾虑逐渐打消。
“请大家相信我,只要遵循种植标准,葡萄一定不愁销路。”李保签字按手印作了保证,又马不停蹄地衔接区镇和推广中心共同筹措,帮助村民争取项目补助,并帮助完成了担保贷款和分期支付的手续。就这样,上河村的致富路在质疑声中艰难铺就。
削山平地建葡萄温室
“坑挖好、肥施好、水浇好、虫防好”是李保传授给村民的“十二字真经”。可偏偏有些固执的村民不相信科学,要么播种过于密集,导致葡萄架不散开不挂果;要么不注意预防,导致病虫害频发、果苗矮小。
“一开始真是状况百出。”李保感叹道。为了杜绝葡萄种植中的问题,李保索性住在村里,像呵护孩子般照顾村民的葡萄苗,手把手辅导村民。第二年,看到张生柏这样“听话”的种植户小获丰收,2000多元的收入让其他村民“红了眼”,大家开始自发地小心翼翼“伺候”起果苗来。第三年,葡萄进入盛果期,一个大棚产量近3000斤。
酒香也怕巷子深,销路问题怎么办?由于上河村地处冷凉灌区,葡萄发芽晚,上市正值元旦春节。“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李保信心满满,他联系了几家南方企业,以每斤不低于7元的价格在整村进行收购。这次收购使村里的每个棚收入都超过了2万元。看见村民们拿着钱,过了个好年,李保心中也甜甜的。
上河村八组最靠近山脚,人均耕地1.1亩,大多分布在斜坡上。尝到葡萄的甜头之后,村里决定削山平地建温室,一辈子淳朴的村民们做出了让李保十分感动的举动。测绘、种苗、沟渠、熟土,李保也投身到了这股平田整地的热潮中。仅仅一个半月,上河村就开辟出近60亩地。新温室建成那天,村民们炖肉、喝酒,醉了很多人。“昔日穷山沟,旧貌换新颜,古有愚公志,而今上河越。”醉酒的李保写下了他的感言。
把个人价值融化在泥土中
“现如今,村里人的日子都过得美着哩。依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我们将上河的葡萄贴上标签,走出国门,远销中西亚。”上河村主任王忠介绍说,全村已建成日光温室177座,113座进入盛果期,每座日光温室年平均收入达2万元左右,葡萄收入占贫困户家庭总收入的60%以上,小小红提葡萄成为名副其实的首位产业。“是保哥让俺们第一次看到了规模生产的前景。”王忠说。
“心中有百姓、手里有技术、头脑有担当、身板能吃苦”是李保对科技特派员的理解。自1993年大学毕业到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以来,他几乎跑遍武威各县村,编写的《红提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培训讲义和生产技术规程》成了村民的“炕头书”。“这个扎根于家乡泥土中的科技特派员,把个人价值融化在葡萄这个甜蜜的事业里。”古城镇政府的相关人士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