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0日 星期二
河北正定:
总书记写下从政经历的第一笔
本报记者 刘廉君 通 讯 员 李保健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2013年7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再次来到塔元庄村考察,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老书记’。那次考察,他为塔元庄村指明了小康村建设的方向: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提前实现小康村。”

    4月13日上午,“客串”讲解员的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支部副书记朱蕊讲述着习近平同志任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时骑自行车来塔元庄的一件件往事。

    1982年3月,29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正定,写下了自己从政经历的第一笔。

    习近平总书记对正定知之深,爱之切。他曾深情地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

    守正创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惠及群众

    “要不是有荣国府,我也吃不上旅游饭,我一辈子都感谢党,感谢习近平总书记。”与荣国府隔路相望的醉月楼饭店老板何同牛说。

    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获知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正在选设外景地的消息,他敏锐地看到商机,积极争取与拍摄方合作,聘请古建专家,根据名著《红楼梦》严格设计和建造了荣国府这座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电视剧热播后,荣国府迅速“走红”,带动正定旅游业发展,被业界称为中国旅游“正定模式”。

    “正定是个好地方”。

    这里物华天宝、古迹瑰伟;这里人杰地灵、星河流芳。

    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文脉,保护好古建就是保存历史。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身体力行推动文物保护抢救,修复隆兴寺,保护古寺碑,组织开展文物、古树普查,对文物古建划定保护范围……

    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地复活,有价值地存在。

    一茬接着一茬干。2019年,古城保护风貌恢复提升24项工程全部高质量完成。“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精彩呈现。2020年,正定接待游客1047.3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1.38亿元。

    “守旧未必风平浪静,改革必然海阔天空。”

    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做改革的拥护者,做改革的实践者,做改革的清醒者,做改革的保护者”。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为了乡亲致富,不断找寻让群众生活好起来、富起来的方法,走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在河北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为了正定的长远发展,力促荣国府建设,加快了正定旅游兴县的步伐;为了正定的教育,他从校舍抓起,要求“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人才九条:英雄不问出处,人才全吃细粮

    “没有人才,县不能富,民不能强。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将一事无成。”

    1983年3月29日,《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以《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为题,报道了习近平同志亲自撰写的以“人才九条”为主要内容,面向全国的“招贤榜”。

    文件提出,凡是来正定的科技人员,每搞成一个项目,利润按比例分成或付一次性总报酬;树立新时期用人观点,凡有技术专长的一律接收;工作调动由县委组织部和人事部门负责办理,一时办不齐手续可先来后办,原工资照发,粮食定量不变,全部吃细粮;允许研究项目失败,不追究责任,工资报酬、往返车费照付;为调入人才建“人才楼”“招贤馆”;凡到正定来讲学的专家、学者、教授,车接车送,并发津贴费等。

    “人才九条”震动全国。一年间,700多封来信飞抵正定,200多名人才落户古城。

    一部正定“人才经”,创出发展翻番路。

    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但“人才九条”带来的发酵效应,在他离开后多年仍持续释放。

    习近平同志“喊”出来的武宝信,成为家喻户晓的化妆品品牌“大宝”的创始人;小马村送到西北大学培养的20名青年,学成归来后成为引领农村发展的“专家组”;他当年亲自写信邀请回乡的河北农大正定籍学生,此后大多在农林畜领域独当一面……

    岁月流转,一脉相承。30多年过去了,从正定出发的“人才经”依然历久弥新。

    没有哪种情怀,比心系群众更动人;没有哪种事业,比服务人民更高尚。细细品读习近平总书记30多年前的“正定往事”,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是值得我们所有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的生动教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