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不久前刊发在《美国实证医学期刊》上的特殊论文,与不久前召开的第696次香山科学会议部分议题不谋而合。
论文的特殊在于,其利用独特的示踪剂让人们看到了“手厥阴心包经”,对说不清原理的经络理论给出了可视化证明。
此次香山会议的议题假说之一,即中医学上的经络是维持机体稳态的能量信息的通道,而经络能够被可视化,正是会议发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2019年在学术报告中提出的。
这让在座科学家们思考,以分子、细胞等为基础进行生命科学研究是不是足够,如果不足够,那应该如何更深入接近生命的真相?为此,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揭示生命领域三大科学问题,解析人体信息能量网络机制”的相关议题。
生命之谜越解越多?需要从能量视角再认知
丛斌院士提出,人类认识生命的探索已经走到了分子层面,DNA、蛋白质、中心法则,但并没有揭示出生命的本质,大多数疾病的治疗至今也没有实质上的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提出,中国总死亡人数的87%因慢性病导致,可是人们对慢病的发病机理至今没有探究清楚,又何谈高效地预防?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奥生物总裁程京从工程学角度认为,中医理论中有很多尚未被证明的内容,不能被证明并不代表中医不科学,而是要我们寻找新的思路、使用新的方案进行原创性基础研究。
面对越解越多的生命之谜,与会专家认为,对于生命科学研究,现有范式难以更进一步揭示生命本质规律,必须构建新的研究范式,进行重大理论框架创新,正视人体能量信息网络的传递机制。
“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习惯了在三维空间,即以物质静态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若想揭示生命本质,应在原有三维的基础上,加入时间和能量信息网络传递维度(第四维度)。”丛斌提出,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动力,赋能体内各种结构、维持生命大分子的微观运动,同时伴随体内信息的网络传递。
那么,人体内的能量信息网络,如何探测到?是不是具有可操作性?
学科交叉,实现人体“数字孪生”是当务之急
机电工程专业是程京院士的老本行,他的团队将“中医目诊”的工作在人工智能(AI)上实现,并达到了93%以上的准确率。
“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我们训练了AI模型。更重要的是,这个AI发现了更深入的事情,在眼睛‘心区’出现斑点的人与‘小肠区’出现斑点的人高度吻合。”程京说,大数据充分地证明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学说。
心与小肠距离遥远,怎么会在生命活动中有关联呢?大数据证明了这样的联系确实存在。这意味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以超级算力为基础,可以不断将生命组织结构间的关联解析出来。
“过去的医学研究建立在结构学、功能学和生物实验观察之上的,在对人的整体生命活动规律认知时仍停留在局部化、碎片化层面。”丛斌认为,而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使得获取海量生命活动数据成为可能,这正推动着相关产业的转变。
为推进产业对于生命问题进行多角度认知,制度方面已有所落地,例如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鼓励对人体具有多靶向系统性调节干预功能等的新药研制,推动药品技术进步。
马克思曾经断言: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
“用人工智能刻画人体全息生命系统的数学模型,以定性定量定位描述生命活动的状态,包括健康水平、疾病程度及治疗效果等。”丛斌强调,当务之急是融合各学科的力量,确立科学研究的新范式,促进生命科学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深度融合,驱使生命科学迈向“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范式,构建数字生命与全息人体,通过 “数字孪生”的人体推动生命科学研究走向系统性和全面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