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禾)大脑是如何管理愤怒情绪,精确调控攻击行为的?3月18日,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与虞燕琴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神经元》(Neuron)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聚焦小鼠大脑杏仁核延伸区域——后侧无名质,发现激活后侧无名质可触发情绪性攻击,揭示了多种攻击行为的梯度式编码方式,揭开了愤怒情绪的面纱。
该无名质纵贯人类大脑前后脑区,其后半部分属于杏仁核延伸区的一部分。在小鼠大脑中,它比外侧下丘脑的体积更大,比中央杏仁核有更多细胞数量。研究团队通过记录无名质细胞活动,发现两只小鼠在碰面并打斗后,无名质会变得异常活跃,类似于动员和调用“大脑中的武装力量”,甚至在战斗前就响起“冲锋号”,提示接下来将会发起攻击行为。
研究团队通过光遗传方法,激活后侧无名质的特定细胞,小鼠瞬间由“平和状态”切换为“战斗状态”,随时准备发动攻击。小鼠还会有“怒目圆睁”、呼吸加快、心率增加、身体颤抖等反映愤怒情绪的生理变化。
从生理学角度看,挑衅可唤起人类的愤怒情绪,甚至诱发暴力。研究团队发现小鼠也是如此,多种威胁刺激会提高小鼠攻击的概率:越强的威胁刺激,引发的攻击也越强。通过钙信号记录,后侧无名质神经元会形成和表达不同强度的威胁刺激,导致愤怒情绪大小不同。
在实验中,通过对后侧无名质细胞进行光遗传学抑制,本身暴躁爱打架的小鼠立刻变得温和,不再发生攻击,同时不影响小鼠其他社交活动。如何控制不合时宜的攻击行为,将成为团队研究的下一个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