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硕大的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张江示范区)地图贴满半面墙壁,张江科学城、嘉定国际汽车城、浦东临港……地图上五彩斑斓的“色块”,是大大小小的新兴特色产业园区,它们擎起了“张江品牌”——上海科创重镇的桥头堡。
2011年张江示范区获批全国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承载着国家的期许,张江示范区从示范之初的“一区六园”扩容至“一区二十二园”,在5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多点改革,在实践中解放桎梏,大胆尝试,发挥示范与先导作用,促进上海整体转型发展。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战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急先锋,恰满十周岁的张江示范区,呈现出“物竞天择,舍我其谁”的勃勃雄心。
变革,锻造科创中心“尖刀连”
欲成非常之事,必用非常之人。人才政策制度上开冰破局,张江始终走在最前排。
2016年,公安部在张江率先试行出入境改革,为高端外籍人才引入颁布了“新十条”的便民政策,其中有四条是针对张江示范区“量身定制”。
在部市合作机制的框架下,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全力疏通引才制度中的堵点、痛点,许多出入境创新政策都在张江示范区一区22园先行先试。
如今的张江,已成为上海国际人才聚集的“乐园”、释放全球创新人才创新活力最佳的实验场。
敢闯敢试,张江一马当先。
受制于资金和生产条件限制,很多中小企业的新药项目停留在临床Ⅱ期,面临不得不“卖青苗”的窘境。2014年,罗家立加入勃林格殷格翰就在张江建设生物医药生产制造服务平台,为这里的研发企业提供委托生产的服务。从此,张江示范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试点经验开始走向全国。“张江推动了一个医药方面的‘宪法级’改革,也为中国医药创新环境赢得了一个绝佳的制度保障。”罗家立说。
芯片设计企业往往“研发、生产在国内,销售在境外”,增值税税负较高,企业资金困难。对此,2011年底张江启动了以设计企业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试点,展讯通信成为试点的第一家公司,当年即减少资金占用数百万美元。
制度创新也是示范区建设的重头戏。开展外籍人才永久居留、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等改革试点在张江示范区范围内先行先试,随后在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复制推广。十年间,国务院向全国复制推广的试验区改革举措中,有1/5是“上海经验”。
2020年,张江示范区内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约1100亿元,占全市的78%,“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13%,贡献全市98%的增量。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到1800亿元,占全市的87%,占全国的1/5,“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20%以上,贡献了全市98%的增量。
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侯劲总结说,这份答卷是张江示范区利用开放的特色优势,借鉴全球模式经验,突破自身产业发展瓶颈的有益探索。
集聚,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杠杆
“上海特色,全国示范,全球影响”,张江示范区的定位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示范,而是要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竞争。
高精尖技术,创新模式是张江示范区“高”与“新”的两个维度,折射着科技园区的深厚内涵。“海纳百川”的胸怀,“大胆尝试,宽容失败”的文化,它们是张江“高”和“新”持久的磁石。
世界首款40纳米低功耗商用TD-HSPA/TD-SCDMA多模通信芯片、TD-LTE系统设备等众多“世界首创、国际领先、中国第一”涌现于此。中芯国际、中微半导体、乐鑫科技、安集微电子等一批龙头企业已上市……张江示范区正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尖刀连”,要解国家之难,解国家之忧。
“张江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实现国家战略,也只有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说。
如今,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等所在的张江科学城成为全国大科学装置最集中的区域,为张江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搭载了“内核”。量子通信、干细胞等一批极具前瞻性的先导产业在张江落地开花。这将为上海今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端产业参与全球分工,引领体制机制率先“破冰”一直伴随着张江示范区的发展。
张江22个分园和124个园中园覆盖所有区县。大张江品牌下“一区多园”模式对统一管理、协调步伐无异于是极大的挑战。将往日清晰可见的政府之手经由“放权”逐渐抽离,统筹一区22园优势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政府要“牵牛鼻子,而不是抬牛腿”,张江正在试图走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海派风范的高新区发展新路径。
面向“十四五”,张江示范区的方向更加明确——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张江,正在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