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5日 星期四
摸清农业种质资源家底
我国将用3年时间完成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普查
◎本报记者 马爱平

    日前,农业农村部正式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

    “这一轮普查,我们计划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普查,摸清全国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分布、主要性状等家底,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农业农村部负责人就普查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预期成果体现为“321”

    “这次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技术要求最高、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普查。”上述负责人指出,预期成果概括起来体现为“321”,即发布三份报告、保护两类资源、建立一个大数据平台。

    “我们将分别发布国家农作物、畜禽、水产资源状况报告,这是今后制定保护利用政策的根本依据。将抢救性收集一批珍贵、稀有、濒危资源,发现鉴定评估一批特色优质高效的新资源,届时我国资源保存总量将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今后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将健全国家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构建全国统一的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这是今后实现农业种质资源高效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支撑。”该负责人说。

    第三次普查具有五个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开展了两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与前两次调查相比,第三次普查有以下五个特点。”该负责人指出。

    区域全覆盖。凡是有畜禽和蜂、蚕遗传资源分布的区域实现全覆盖,将以前未覆盖到的青藏高原区域和边远山区作为重点,共计2300余个县(旗、区)。

    对象更明确。这次普查包括了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17种传统畜禽和16种特种畜禽,也包括了适用《畜牧法》管理的遗传资源。所有的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进品种都纳入普查对象。

    内容更深入。这次普查除了继续注重畜禽遗传资源的传统指标参数外,还将在分子水平上收集整理有关遗传信息,推动建立畜禽品种DNA特征库;依靠畜禽保种单位和养殖场户全面系统开展生产性能测定,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手段更先进。针对本次普查,专门研发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开发了PC终端软件和移动终端App,普查数据可以即查即报,全部纳入数据库,实现动态监测和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将大大提高普查工作效率。

    保护更及时。此次普查同步启动抢救性收集保护工作,加大对濒危、珍贵、稀有资源的保护力度,对新发现的遗传资源,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将按规定及时进行鉴定评估,最终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首次普查水产种质资源

    “此次全国水产种质资源普查是首次,主要完成3项重点任务。”上述负责人表示。

    一是开展基本情况普查。对分布在全国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进行普查,摸清资源种类、群体数量、区域分布、保护利用等情况,实现原种、地方品系、新品种和引进种全覆盖。

    二是开展重点调查与收集保护。依托有关专业机构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重点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取活体和遗传材料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活体资源纳入原良种场、保种区保护,相关遗传材料提交国家种质库保存。

    三是建立资源数据库和发布资源名录。建立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数据库,纳入全国统一的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平台;编写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系统普查报告、资源状况报告,发布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名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