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从安徽金寨县城出发,一路翻山越岭,行至大别山深处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苍松翠柏之间,一座四进院落掩映其中。这里原是当地盐商周氏老宅,却因另一个名字光耀于世——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
“这里是沙河乡,背后是九峰尖,前方是白沙河。”金寨县沙河乡党委书记熊涛介绍。指挥部门前,白沙河似挟千军万马急流向东,呼啸着将人带回1947年那个波澜壮阔的夏天。熊涛在沙河乡工作5年,他已将这方英雄土地的光辉历史熟记于心。
“这是一封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3A’级密电,接到密电9天后,刘邓大军开始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千里挺进大别山战略行动。”熊涛介绍。
“3A”级!“甚为困难”!刘邓二人深知,毛泽东极少如此表达,一定到了最紧急的时刻!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鏖战鲁西南,挺进中原,义无反顾地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大别山区位于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战略上的敏感部位,又是过去红四方面军的老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当时国民党正集中兵力于东西两翼战场,中央部分的兵力很薄弱。解放军只要能占据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钳制中原,迫使蒋介石调动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同解放军争夺这块战略要地,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目的。当时中共中央还决定,进军大别山必须采取跃进的进攻样式,即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然后再夺取城市。
“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起来容易,没有后方,没有补给,实在是一招‘险棋’。”熊涛说。毛泽东指出,到外线作战,可能有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而实现这个战略意图,既需要有刘邓这样具有军事才能、顾全大局的指挥员,又需要有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战士们。
鲁西南战役胜利后,刘邓大军不经休整,便迅速甩开意图将其合围的几路国民党军队,在进入鲁西南的华东野战军五个纵队及新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的掩护下,从1947年8月7日起分三路向南疾进,提前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于1947年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进攻行动。
在指挥部旧址,有一张照片极为经典。高山铺战役前夕,时年55岁的刘伯承拄着邓小平赠送的拐杖,登上浠水三角山顶察看地形,选择战场。尽管大战将至,但是照片中的刘伯承面露微笑,意气风发。
高山铺战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取得的首个重大胜利,对敌态势自此发生重大逆转。
1947年10月27日,经过一昼夜激战,战士们像钉子一样把自己“钉”在敌东进的各山头要点阵地,把敌人死死关在清水河峡谷之内。上午9时,总攻的时刻到了!1纵各旅和中原独立旅从三面合围,居高临下,冲入敌战斗队形。十里长谷中,敌人四散逃窜,溃不成军。
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12万人,一路遭遇敌人围追堵截,战斗任务极其频繁,到大别山后战斗仍在继续,部队锐减到不足7万人,伤亡严重。刘邓大军的指战员,用鲜血染红了中原大地。
刘伯承曾动情地说:“我们所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这也就是二野在大别山战争胜利以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
在金寨,有一种精神和三个“十万”广为流传:在革命战争年代,十万金寨儿女为共和国的建立英勇捐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响应“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金寨境内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淹没良田十万亩,十万老区人民告别了世代生存的家园。这三个“十万”生动地体现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和永远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
2020年,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入选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首批试点单位。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金寨的红色历史光辉灿烂、红色资源积淀深厚、红色基因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