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7日 星期三
从“根”上帮扶
科特派让田地种上国产良种
鉴定组专家正在试验田里对“渝园春印”和“渝园迎春”两个甘蓝品种进行测产。受访者供图

典型派

◎本报记者 雍 黎

    “来,直接咬一口,又脆又甜!”3月2日,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试验地里,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市农科院研究员陶伟林砍开一包圆白菜,请前来鉴定的专家们品尝,仿佛这不是普通的圆白菜,而是可口的水果。

    这确实不是普通的圆白菜,而是由陶伟林带领团队经过十年攻关,培育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越冬甘蓝胞质不育系杂交品种。它不仅打破了国外对我国越冬甘蓝品种的垄断,而且实现了本土化、优质化。

    餐桌上常见,种子却全靠进口

    进入3月,倒春寒来袭,但试验田里的一颗颗圆白菜却长势喜人。

    “它叫越冬甘蓝,专门在秋天种植,翌年1—3月份上市,正好是新鲜脆甘蓝的淡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价钱也卖得好。”陶伟林介绍,结球甘蓝简称甘蓝,俗称圆白菜,重庆人喜欢叫包包白、莲花白、包儿菜等,是一种重要的十字花科蔬菜。我国甘蓝的种植面积约1350万亩,在全国蔬菜供应及出口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过一般消费者并不知道,甘蓝一般分为春甘蓝、夏秋甘蓝和越冬甘蓝三种。其中我国自育品种主要是春甘蓝和夏秋甘蓝,越冬甘蓝主要为日本、韩国等国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品种。

    “现在市场上越冬甘蓝主要都是日本品种,一包种子10克要卖到40多元,而菜农种一亩地往往要用到2—3包种子,越冬甘蓝的种植成本很高。”重庆市种子站高级农艺师张颖韬说,更重要的是,菜农们要种越冬甘蓝,只能购买国外的种子,因为种植成本高,市场价格也比其他品种贵。

    “雄性不育系甘蓝抗病性好、纯度高,不过因为越冬甘蓝品种种子全靠进口,这对于菜农和我国的蔬菜种植都不利。”陶伟林说,201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远院士团队的帮助下,他们开始越冬甘蓝新品种选育研究。

    自己育种,价格仅为国外种子的1/4

    陶伟林在农民眼中是知名的蔬菜“医生”。他是重庆市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十字花科研究室主任,与十字花科蔬菜打了一辈子交道,作为科技特派员他一直在研究如何解决蔬菜的各种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2019年,陶伟林成功攻克了有着十字花科蔬菜的“癌症”之称的根肿病。

    根肿病能引发十字花科蔬菜根部形成肿瘤,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曾经让重庆武隆、涪陵近5万亩高山蔬菜基地因此荒芜。陶伟林历经10年,培育出两个抗根肿病甘蓝新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帮助重庆武隆等高山地区脱贫致富。

    对于越冬甘蓝新品种的选育,陶伟林带领团队收集国内外甘蓝抗寒资源、进行低山越冬种植鉴定,将抗寒耐抽薹材料移到海拔1300米以上的武隆高山开花留种。

    在“十三五”重庆市科技局“多抗、优质、适应强十字花科蔬菜新品种选育”育种攻关项目的资助下,通过抗寒耐抽薹材料的自交分离选择,将抗寒材料与重庆地方优质甘蓝材料进行杂交、回交、自交等多代选择,以及不育性转换等育种资源材料的自主创新,育成了一批适宜重庆消费习惯、耐寒耐抽薹能力强的甘蓝育种资源材料。通过组合配制、品比试验、多点试验、区域试验、室内外抗寒耐抽薹能力鉴定、抗病性鉴定、品种分析等系列研究,育成了2个胞质不育系杂交品种——“渝园春印”和“渝园迎春”。

    “这两个品种口感甜,而且比日本品种更脆,适合重庆消费习惯,在多地示范种植后受到农户欢迎。”陶伟林表示,经过查产,“渝园春印”和“渝园迎春”平均亩产量分别达5435.8公斤和5328公斤,比传统的品种分别增产17.9%和15.6%。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实现了自主育种,种子的价格仅为国外种子的1/4,能够极大减轻农户的种植成本。

    鉴定专家组组长、西南大学教授宋洪元表示,经过专家组鉴定,这两个品种品质较国外品种优,抗性强,耐裂球,产量较国外品种高,不仅打破了国外对我国越冬甘蓝品种的垄断,而且实现了本土化、优质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