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7日 星期日
月基对地观测系统 对地球进行宏观研究的新手段
本报记者 陈瑜

黑科技

    “我国的月球探测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为月基对地观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郭华东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把月球作为平台开展对地观测有望变为现实。

    我国近年来发射了系列对地观测卫星,基本建成相对稳定的对地观测体系。对地观测卫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应用卫星;另一类为服务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科学卫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内外星载对地观测技术和应用取得了极大成功。

    在郭华东看来,虽然目前星载—机载—地面观测平台可观测地球大气、陆地和海洋现象,但如何保证在全球尺度上的时间一致性和空间连续性观测依然面临重大挑战,因此还需提高大尺度对地观测能力,开拓新的对地观测平台。

    2008年,郭华东提出建立面向地球科学研究月基对地观测系统。2015年,“地球宏观科学现象的月基观测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支持,郭华东及其团队这些年正在持续开展月基对地观测科学问题和科学目标的研究。

    “月球是一个长期运转的稳定平台,与人造卫星相比,月基对地观测具有观测长期一致性、整体性、稳定性及对一些现象观测唯一性的优势,有可能真正实现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对地球多圈层相互耦合的关键科学问题给出新的解答。”长期从事空间对地观测研究的郭华东认为,“月球正面的一个观测台站只需要很小的视场角就可以观测到地球整体现象。”

    同时,月基合成孔径雷达对地观测可成为监测固体地球动态变化的有力手段。在月球平台上能放置多种传感器系统,可在同一成像条件下对从电离层到地表和次地表的地球圈层进行综合观测。月基平台的寿命是人造地球卫星不能比拟的,能够提供长期、精确校准的时间序列数据。

    “‘月球研究’有3个重要方向:探测月球本身、月基深空探测、月基对地观测。月基对地观测是前沿创新方向,对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特别是对地球宏观科学现象的探测具有重大意义,在其他科学研究及经济建设领域具有重要价值。”近些年,郭华东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介绍了这一想法,多个国家的科学家都表达了要开展月基对地观测合作的意愿。

    郭华东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月球基地上飘扬着各国的旗帜,不同类型的遥感仪器同时工作。从这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可以获取地球板块构造厘米、分米级的变化信息,为地震研究提供依据;可以研究东亚沙尘暴和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对“三极”进行整体系统性观测,为全球气候变化寻找佐证;可以借此平台,为地外文明研究带来新的观测手段。与此同时,在月球上忙碌着的月球科学家可能正对在月球发现的新资源开展深入研究,深空探测专家正在为在月球平台上获得的新发现开展系统分析。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均由视觉中国提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