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才能真正达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要求。
夏照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事业发展的“三个面向”到如今的“四个面向”,科技事业的发展增添了爱的温度——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大爱深情,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
2020年注定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发展历程中值得铭记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卫生健康工作者坚决听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挥,冲锋在前、救死扶伤,在对人民的大爱中汲取力量,在科技创新中不断寻找办法,最终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
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使命意味着科技事业发展添了新方向。这必将推动生命健康相关科学研究迈上新台阶,带动生命健康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并进一步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健康基础。
科技崛起让生命健康领域找到全新发力点
在2月26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强调,面向“十四五”,我们要坚持“四个面向”。其中之一是围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加强重大疾病防治,以及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等的研发应用。
在谈到健康科技支撑方面的长远布局时,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表示,一是继续推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加强疫情发展态势研判和风险预警,加快推进疫苗和抗体药物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升级,持续跟踪病毒变异及对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的影响,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加强生命健康领域的长远布局。加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平战结合的科研攻关体系和快速支撑机制,聚焦疫情防控、重大疾病防治、生殖健康、人口老龄化等重点领域,加大科研任务部署。三是加快补齐病原学研究和高端医疗装备研发方面的短板,让科技创新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科技在疫苗研制、药物研发遴选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利用大数据技术、疫情分析技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个方面,科技创新也是亮点频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刘利群在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媒体见面会上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医药卫生方面的科技攻关需要与临床一线紧密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未来将进一步总结。
科技支撑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在生命健康领域,科技创新正在展现更强大的生命力。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科技的崛起和应用,让生命健康领域在“十四五”期间有了全新的发力点和形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夏照帆表示:只有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才能真正达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要求。
新业态焕发生机,传统医药更是走出振兴发展的新步伐。
“十三五”时期,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质量提升等全面推进。面向“十四五”,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认为,中医药有三大发展目标:一是建立健全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二是形成多层次、全球布局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协作网络,提升中医药对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科技贡献度;三是形成规模较大、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和科技创新基地群,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构建引领世界传统医学创新发展的核心基地。
黄璐琦强调:“要达到‘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的长期目标。”
建立强大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和核心基地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表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应引领统筹国家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担负起国家重大使命。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学科技创新水平总体上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近年来,加强医学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
王辰强调,推动医学科技的发展需要国家拿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行动。首先,要吸引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进入医学界,学医、从医、传医。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要灿烂其职业前景、严格其培养过程。其次,要建立强大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和核心基地。国家级公益性科研机构在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作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等,均在各自国家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通过统筹医学科技创新资源和布局,与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业等创新单元有效联动,打造辐射全国的医教研协同创新网络,有力推动了所在国的医学科技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建院60周年时,要求医科院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为此,中国医学科学院明确了建设医学研究与医学教育核心基地“三步走”的阶段性目标:到2021年,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核心基地的架构初步形成;到2035年,建成我国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的核心基地,到2049年,成为世界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的核心基地之一。
王辰认为,近20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有目共睹,但从医学科研投入占国家研究投入的比例来看,距离应有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在有限的投入水平下,不利于形成足够完善的研究体系,培养足够优秀的研究队伍,产出足够出色的研究成果。借鉴国际经验,我国急需建立一个投入充分的、专项支持医学研究的国家基金。
新时代,我国医学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更大的使命,需要有更大的担当。遵循医学科技创新规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新型国家级医学科学院,使各类创新主体有效联动,形成研究领域完整、学科体系完备、转化平台完善的协同创新网络,将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将成未来重点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相关专家表示,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之一,也是我国未来几年的改革重点。
刘利群在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媒体见面会上也提到,政协委员们提出了关于改革疾控体系、强化疾病监测、加强应急管理体系以及修法等多条建议,相关部门正在积极采纳。正在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草案)》,也在通过法律制度推动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委员的建议,对我们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强化信息共享、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刘利群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建议,加强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建设,提升其“专业话语权”。他建议厘清行政部门和技术部门职责,依法赋予疾控机构防控策略、技术方案制定和发布的权力,使其承担疫情的监测、调查、处置、预警、评价等职责。同时强化上级疾控机构对下级疾控机构的管理,对属于中央财政事权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行业务垂直管理,实现全国疾控系统“一盘棋”。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也提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数量、能力双不足,应加大对知预防、懂治疗、能应急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医学教育发展做出全面部署。
教育部在对建议意见的办复中表示,“十四五”期间将扩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规模。相关部门将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创立发展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并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专业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增加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数量,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扩大培养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