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18日 星期四
徐旭东:为水生生物保护鼓与呼
本报记者 唐 婷

    代表委员履职记

    牛年春节前夕,一条消息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倍感欣慰与振奋。

    2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公告,正式公布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这是《名录》自1989年发布以来首次进行大规模调整。调整后的《名录》中,豺、长江江豚等65种动物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长江江豚成功“升级”的背后,有着徐旭东等人多年奔走呼吁的身影。早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徐旭东在提交的大会书面发言《长江自有黄金道,长江自有鱼豚乡》中指出,长江流域正面临严重的水生态危机,白鳍豚、白鲟、鲥鱼已多年不见踪迹,江豚只有一千头左右,约1/4的长江鱼种进入濒危名录。

    长江江豚,俗称江猪。在地球上已生存2500万年的它,是目前长江流域仅剩的淡水豚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是2700多头。2006年,国际联合考察发现,长江江豚已不足1800头。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长江干流445头、洞庭湖110头、鄱阳湖457头。”徐旭东列举的一组数据印证了长江江豚日渐濒危的过程。

    长江江豚是处于长江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的哺乳动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其数量的多寡,是反映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在徐旭东看来,长江江豚种群极度濒危是多种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江湖阻隔和酷渔滥捕导致鱼类数量大幅衰减,江豚食物缺乏,快速发展的航运业干扰江豚的声呐通讯,水域污染降低江豚繁殖力,渔具和船只误伤江豚等。

    保护江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保护长江。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徐旭东联合多位住鄂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联名提案,建议将长江江豚保护级别从二级升为一级。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徐旭东再次建议,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录修订“老大难”问题,尽快将长江江豚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根据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动物的保护级别不同,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都有所区别。提升长江江豚的保护等级,加大对其保护力度、遏制江豚种群快速下降的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徐旭东指出。

    2021年1月,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10年禁渔。2021年3月,《长江保护法》将正式施行。一连串的好消息,让徐旭东对长江江豚保护前景感到乐观。他介绍,全国政协资环委也把长江10年禁渔执行情况和效果列入未来长期跟踪调研的课题。

    “目前长江大保护已成为主基调,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些政府部门还是更多地关注水质,对水中生物关注得还不够。而水生生物多样性,正是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方面。”基于对水生生物多年来的持续关注,徐旭东目前正在酝酿的提案仍然聚焦水生生物保护和水环境保护。

    徐旭东强调,生物多样性是良性生态系统必需的基础之一,水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也需要生物多样性来支撑,譬如水体的自我净化、江河湖泊的渔业产出等等,都依赖于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同物种的生存繁衍,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如果只有水,没有生物,如何能称其为‘水生态’呢?”为水生生物保护鼓与呼,徐旭东一直在路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