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9日 星期五
萍乡安源:工人运动燃起熊熊革命烈火
本报记者 寇 勇 滕继濮 实习记者 代小佩 刘蓉蓉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青山环伺、萍水轻盈,人居兴旺、香樟满城。

    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镇牛形岭,苍松翠柏之中,掩映着雄伟庄严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冬日暖阳下,楼体两侧主梁镶嵌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金色大字熠熠生辉。

    穿越岁月的长河,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段段壮怀激烈的往事,无声地述说着那不曾忘记的历史。这段历史,使萍乡浴火重生,更在新中国的缔造进程中,书写出浓墨重彩的华章。

    一方水土下的劳工命运

    “少年进炭棚,老来背竹筒(讨饭),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这是百余年前,流传在安源煤矿工人间的一首顺口溜,也是他们凄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安源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1898年,官僚资本在这里开办了煤矿。1903年,日本资本又渗透了进来。1908年,安源煤矿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成立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短短10余年间,安源成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煤炭基地之一,加之专为运输煤炭而建的株萍铁路,整个安源路矿聚集着工人逾1.5万人。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官僚买办与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对矿工们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将安源演绎成了极度扭曲的人间炼狱。

    当年,安源煤矿的劳动条件极为原始恶劣,井下采煤的掌子面又低又矮,矿工们只能嘴里衔着小豆油灯,在巷道里爬行,挖下的煤全靠人工拖运。饿了,吃的是粗面糙米;渴了,喝的是从煤层里渗出的脏水。

    老矿工宋新怀之子宋建华回忆说,父亲在世时多次提到当年在安源务工的苦难日子,那时候每天在井下工作12小时,应领工资一角八分,但真正到手只有八分,另外一角被工头们用各种扣费名义装进了腰包,每天拼死拼活地工作也难以维持生计。

    “早晨下得矿井去,不知晚上出不出”。江西党史学会理事、省优秀社科普及专家黄仂说,资本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压根不考虑生产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因而冒顶、穿水、瓦斯爆炸等事故层出不穷,每年死难的矿工无以计数,其中不少随着事故废弃的矿井埋在地下而尸骨无寻。

    从1901年到1919年,安源矿工先后进行了7次较大规模的自发斗争,但是,由于没有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些斗争都以失败告终。对现实的宿命认知与无奈嗟叹,像一片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在安源的上空。

    一个政党引领的家国情怀

    1921年7月,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决定集中力量开展工人运动,安源路矿成为重点区域。

    同年秋,28岁的中共湘区区委书记毛泽东以走亲访友的名义来到了安源。随后,党组织又派22岁的李立三到安源常驻。在安源期间,毛泽东、李立三走东家访西家、下矿井进工房,与工人们促膝谈心,宣讲革命形势,启蒙革命知识。1922年2月,在萍乡煤矿的一个火车房,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5月1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宣告成立。

    开办工人夜校、维护平价消费、丰富文化生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一项项启民智、惠民生的工人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奴隶与主人翁的革命道理和家国情怀,如春风雨露般浸润着工人们的心田,也引起了路矿当局的极度恐慌,极尽拖欠工资、查封俱乐部等等破坏之能事。

    1922年9月初,毛泽东第三次来到安源,面对反动派对工人运动的疯狂打压,果断做出了组织路矿工人大罢工的决定。不日,23岁的刘少奇接到毛泽东通知,从粤汉铁路来到安源,参与领导以李立三为总指挥的大罢工。

    1922年9月14日零时,经过周密布置与准备,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罢工拉开帷幕,逾万名路矿工人从四面八方涌上街头,高呼着“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提出了保障政治权利、改善待遇等等要求。3天后,工人们突破路矿当局勾结军阀的封锁与镇压,占领了路矿多个要害部门。

    在声势浩大、纪律严谨的罢工浪潮下,作为工人们推举的全权代表,刘少奇以非凡的胆识和谋略与路矿当局进行谈判,舌战群强,最终迫其答应工人们提出的13项条件。1922年9月18日早晨,双方在罢工条件上签字,这场历时5天、震撼全国的大罢工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在中国革命史册里,安源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工人运动的光辉典范。曾几何时,安源的共产党员数量占全国比例近四分之一。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前后9年里,毛泽东曾经8次来到安源,秋收起义的3个团中有一个团由安源工人组成。据史料,先后有近5000名安源工人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上井冈、战南北,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厥功至伟。“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已成为激励后人不懈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