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2日 星期五
“科技+”模式助推脱贫攻坚 中关村给出亮丽答卷
◎本报记者 付丽丽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脱贫攻坚答卷

    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从靠天吃饭到自给自足、从贫困地区到生态旅游区……科技的注入,让原本的一切发生了改变。

    作为国家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承担着北京对口扶贫地区的扶贫重任。

    截至2020年10月,中关村844家科技企业在北京对口扶贫协作地区设立分支机构1391家,投资金额851.2亿元,探索出集农业、旅游、消费等方面的“科技+”扶贫模式,为全国科技扶贫蹚出一条新路。

    科技+农业 创新引领“输血”变“造血”

    在拉萨市尼木县西藏德青源产业基地,一枚枚新鲜鸡蛋源源不断地从鸡舍传送到包装流水线上,当地村民洛桑卓玛正在分拣装托。在这里,藏鸡的年产蛋数由原来的50—80枚提高到150枚以上。

    24岁的洛桑卓玛家住尼木乡尼木村,原本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中关村企业德青源与当地合资建立西藏德青源扶贫产业基地,优先雇佣当地贫困户,以产业助力当地脱贫。每天在包装流水线上分拣鸡蛋,洛桑卓玛每月收入5200元。

    几年来,德青源“金鸡产业扶贫工程”已经与全国25个贫困县签约合作。预计25个金鸡农场满产后,蛋鸡总存栏超过6000万只,年产鸡蛋140亿枚,可带动26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表示,农业是农村的基础,是扶贫工作可持续的保障。扶贫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造血”机能,激发其加快发展的内动力。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中关村企业大北农集团的生态养猪产业一体化项目投资建成10个养殖基地、1个40万吨饲料厂、1个年加工100万头能力的食品加工厂,总投资24亿元,年出栏生猪120万头。“该项目带动了周边24个村庄发展,700余名建档立卡群众脱贫。” 大北农集团副总裁莫宏建介绍,大北农在国家级贫困地区投资扶贫项目23个,合计投资36.5亿元。

    有了高新技术的助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正加速向现代化转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关村推动企业以项目带动产业、以产业推动扶贫,健全农业稳定发展的动力支撑,由“输血”变为“造血”。

    科技+旅游 信息助力打造“美丽乡村”

    给刚出生的牛犊穿“马甲”、哼着民歌绣蒙古袍、围着火炉烤包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吃手把肉……这些视频片段都出自95后蒙古族女孩乌音嘎之手。通过她的镜头,美食、美景、服饰、民俗等关于草原的一切皆得以呈现。

    2017年,乌音嘎从内蒙古财经大学毕业,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草原创业,正赶上北京字节跳动推出信息助力精准扶贫业务,通过“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提高贫困地区文旅资源品牌价值,带动贫困地区脱贫。

    因为这些视频,很多人慕名而来找到乌音嘎,这也带火了当地的旅游业。越来越多的人从她的直播里了解了不一样的草原和草原人。

    不仅是旅游,有了科技加持,更多的“山货”走出大山,带动当地脱贫增收。

    “给大家看下小金高原苹果的品质……”在抖音直播平台上,主播何瑜娟在果园顺手将树上的苹果一切两半,现场直播家乡特产小金苹果。

    几年来,何瑜娟通过抖音把藏区的农特产品介绍给了更多的人,小店每个月的销售额超过70万元。不但改善了家里的生活,也帮助当地50户贫困户脱贫。

    像何瑜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北京字节跳动扶贫发布的扶贫白皮书显示,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扶贫达人培训计划”培训贫困地区青年77923名,覆盖536个国家贫困县。仅过去一年,帮助贫困县销售农产品近20亿元。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中关村科技企业将“扶智”“扶志”相结合,新东方在行业内率先将5G技术应用于乡村教育,打造“5G双师直播课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翟立新介绍,3年来,中关村示范区组织100余家科技企业赴对口地区考察对接。科技扶贫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明确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切实解决了产业需求。

    “科技扶贫没有休止符,让科技真正为生产服务。未来,中关村科技企业将持续为乡村振兴贡献中关村力量。”翟立新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