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0日 星期三
这个研究所为“工业缝纫机”“焊”缺口
◎本报记者 张 晔

    80%

    国内焊接材料的发展滞后,日益成为制约我国高端制造发展的瓶颈。据统计,国内高端焊接材料80%以上依赖进口,如何实现高端焊接材料国产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与他们一直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双方开展了两个批次四个项目的联合研发合作,并在持续推进中。”去年底,在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绿色制造熔接技术研究所成立大会上,国家友谊奖获得者、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巴顿焊接研究所中方院长郭瑞·弗拉基米尔,对与绿色制造熔接技术研究所的合作前景充满信心。

    焊接被称为“工业缝纫机”,是生产制造中的关键技术。小到一枚集成电路芯片、大到一艘航空母舰,都离不开焊接。

    然而,总体而言我国焊接研究起步较晚,先进焊接材料与技术始终处于追赶状态,如在能源领域,核电、火电等关键部位所用焊接材料全部依赖进口,输油、输气管道所用的焊接材料近四分之三依赖进口。

    同时,国内焊接材料的发展滞后于基体材料的发展,日益成为制约我国高端制造发展的瓶颈。据统计,国内高端焊接材料80%以上依赖进口,如何实现这类高端焊接材料的国产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我国焊接材料与技术存在的问题,绿色制造熔接技术研究所应运而生。

    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冯翔表示,研究所的目标是建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的开放式研发服务平台,在高端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及智能制造等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研究。

    对于绿色制造熔接技术研究所来说,他们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一家新成立的研究所如何吸引高层次人才。

    “为了激发人才团队的积极性,我们在股权结构和资本投入上进行了创新。”冯翔表示,研究所的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人才团队占股36%,永钢集团占股34%,其余为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张家港高新区、南丰镇等持股,企业虽然投了大钱(投入1.5亿元现金和1.8亿元设备),但投资主要作为运行经费不占股份。这样一来,既保证了研究所有充足的经费,又保障了人才团队的成果转化利益,一举多得。

    “大而全”还是“小而精”,是研究所面临的另一道选择题。

    “永钢集团作为冶金企业,也拥有多年焊接用钢生产经验,所以我们将从材料环节切入焊接领域,用焊接材料整合焊接技术创新链。”永钢集团副总裁、绿色制造熔接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刘瑜告诉记者。

    接下来,研究所还将重点开发耐热、高强、超低温等特殊应用场景下的焊接材料,建设国产高端焊材产业链。同时,推进智能焊接信息化、数字化应用,在管线安装、造船、压力容器制造等领域实现人力解放。

    “除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外,我们还将设立产业发展中心,承担自研成果、引进吸纳成果的产业化项目,将前沿成果产业化,并推向市场。同时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培养高端焊接技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焊接发展注入新动力。” 张刘瑜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