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平台服务功能日益完善,着力构筑的具有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的“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现已初步达成既定目标。
1月17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获悉,就在本月,河北省保定市玄云涡喷动力研发有限公司入选2020年度“创新保定”十大创新企业名单。位于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的该公司已成长为国内首家生产微型涡喷发动机的公司。这标志着该公司在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帮扶下,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它的成长过程是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何在保定打造一个具有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的“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保定市委、市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于2015年4月28日在保定国家高新区成立了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成为了全国首家由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创新中心。如今,创新中心已吸引包括中国信通院、中创燕园、玄云动力、诺未科技、隆元达等398家知名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据统计,入驻企业累积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知识产权650余件,吸引双创人才4000多位。”保定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婧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建立顺畅高效的对接机制,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特别适合企业成长,出租式厂房、融资、招商等各项服务,在基地全都有。在这里,我们企业可以心无旁骛地专心搞好自己的研发、生产和经营,创新基地工作人员还会适时地给企业提些建设性建议,给予政策性引导,全力帮助企业发展。”保定诺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娟在谈及企业成长时说。
来自北京中关村信息谷的运营团队目前托管着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和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5年来,感受最深切的是,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项目团队与保定市建立起了顺畅高效的对接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保定中关村信息谷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张曙光说。
合力如何形成?如何推动?“要见实招。”孙婧说,在合作机制搭建方面,2016年初,保定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导成立“深化与中关村合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合作对接机制,确保合作运营落到实处,为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深化与中关村合作领导小组’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强化要素保障、培育创新生态,由中关村专注创新创业,由政府提供全链条行政服务。”孙婧说,当年,保定高新区将12.4万平方米新建厂房、办公楼交付中关村,设立了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并共建“河北政务服务综合平台”,实现入园项目“信息多跑腿,企业少跑路”的“互联网+政务”的平台服务新模式。
在服务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保定国家高新区制定并出台《保定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该《意见》围绕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科技企业发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给予重点专项支持,2020年对优秀创新创业载体、院士工作站奖励1570万元,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券1373万元,专利补助790万元。政策激活了乘积效应,仅2020年全区就申报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9家,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3家。”孙婧介绍。
四个开放性支撑平台,高效聚集六大创新要素
“我们于2018年5月入驻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当时生产办公场地仅有100多平方米,当年实现营业收入900多万元;2019年夏,搬入现在租用的1200平方米的场地,当年营业收入2100万元;如今,企业正在设法扩大场地,完善设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预计今年营业收入可达3000万元。”孙志娟说。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运营工作遵循‘轻资产、重运营、强服务’的模式,即以创新载体为依托,以创新企业为核心,利用智库共享平台、展示中心、创新行、雨林空间四个开放性支撑平台,高效聚集政策、资本、高端人才、创新文化、领军企业、高校院所等六大创新要素,以保定城市发展为目标构建工作体系,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体系。”张曙光说。
于是,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运营团队以“引高端、搭平台、建氛围、做示范”为思路,严格按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科技服务等产业定位筛选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的协同发展路径,构筑并扩展园区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我们运营团队先后累计举办了261场创新活动,汇聚来自中关村和其他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企业赴保定参加活动,考察商机,对接资源。”张曙光说。
“在创新活动上,大家横向交流,各抒己见,碰撞思维,对接产业,探讨技术,展望前沿,互惠互利。”孙志娟说。
孙婧介绍,目前,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先后获得“保定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河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国创新驿站河北基层站点”等资质,平台服务功能日益完善,着力构筑的具有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的“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现已初步达成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