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8日 星期一
王行环:知行合一是科学家精神重要内核

最美科技工作者

    本报记者 刘 垠

    1月8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在微信分享了一个链接:《写给春天——雷神山里的“美术馆”》 。这则与雷神山相关的新闻,让时间倒回至去年,那些和“雷神山战士”并肩奋战的67个日与夜。

    前不久,王行环获得了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因抗疫贡献突出,他还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牌(负责人)。新近出炉的2020年全球高被引论文Top10中,钟南山院士和高福院士等人论文入选,其中,王行环教授团队论文位列第三。

    知行合一 他们给苍白以色彩

    “雷神山医院虽然在去年4月15日关了,但援鄂医疗队队员们用手绘画成的故事墙并未尘封,我们给这些画涂上了一种特殊涂料保护起来。”王行环说,当时雷神山医院收治的患者中,超过45%都是重症和危重症,医护人员的压力和疲倦不言自明,绘画成了他们休息时的解压方式。

    王行环的微信签名是“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他说,“这种‘知行合一’是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美’之所在,也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核。”

    在雷神山,他们将这种精神发扬开来。雷神山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医疗机构,也成为这场人民战“疫”中的“定海神针”。

    2020年2月8日早晨6点钟,王行环接到电话,说“需要你接管雷神山医院!”

    国有难、我必战。可跑到雷神山医院一看,王行环就觉得“不对”,这哪里是医院?分明是工地啊!各种施工的车辆、四处忙碌的工人,雷神山有32个病区,当时仅有2个病区即将完工。

    “那个时候真不能等,一张床救一个人的命啊。”彼时,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为尽快收治患者,临危受命挑起雷神山医院党委书记和院长重任的王行环,创新性地提出“边建设、边培训、边治病、边研究”的策略,建好一个病区就开放一个。

    可是,开一个病区需要20多吨的物资,堆在库房没有工人搬,医护人员就自己搬。后来,就出现了网上这感人的一幕:一个小姑娘身着防护服,冒雨背着一个大箱子往病区挪。

    就这样,经过10多个昼夜的奋战,来自286家医院的3202名医护人员、1000余名后勤保障志愿者、13000名建设者,迅速建成了拥有32个病区、1500张床位的“重症救治堡垒”。

    再后来发生的事情,就为大家熟知了。雷神山医院从管理、后勤、感控、医护等层面锻造了一支抗疫精锐之师,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通过同质化管理,重症救治体系构建,创造了近98%的救治成功率、医院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环境零污染的雷神山奇迹,成为国际抗疫“中国力量”的象征。

    为生命而战 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我们根据前期的经验和教训做了第一个指南,培训医护人员规范操作,从而把死亡率降到最低。”王行环所说的“指南”,是与王永炎院士共同制定的全球首部符合WHO方法学的新冠肺炎诊治指南,英文版于2020年2月6日发表,阅读量超过33万次。

    不仅如此,王行环还与王辰院士共同主编了《实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手册》,首印10万册立即全部投入抗疫一线;与陈薇院士共同完成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Ⅱ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于2020年7月20日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柳叶刀》。

    带头冲锋在临床救治一线的王行环,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抗疫一线”,收获也接踵而至,多项科技成绩摘得全球第一:全球最早发现新冠肺炎病毒基因序列的三家团队之一、全球首次利用ECMO成功救治新冠重症患者、全球第一家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医院……

    “中国人很团结也很有情怀,都知道危险但还是逆行而来,很好地诠释了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的精神。”王行环把雷神山医院的同事叫做“雷神山战士”,这些战士在最疲累难熬时没有流泪,但在给雷神山医院贴封条时掉泪了,不仅是不舍,内心五味杂陈。

    “这场仗打的太难了,在中央指导组和各级政府的倾力相助下,我们最终赢了,也兑现了当时的承诺:一个都不能少!”他感慨道,雷神山的这些日子,是人生中最有价值、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经过67个日夜的鏖战,雷神山医院“关门大吉”。自嘲为“手术痴”的王行环,能重新站在手术台面前,别提有多开心了。

    从医30年,作为我国泌尿外科微创医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王行环始终把“解决问题”作为创新的动力和方向。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百年来被视为前列腺增生治疗领域的“金标准”。然而,这一疗法面临诸多国际性难题:出血多、存在水中毒风险、手术死亡率高达8‰……

    历经近20年执着探索,王行环带领团队创建了微创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手术体系,发明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全新模式的腔内手术器械,使我国跃入该领域世界领先行列。迄今治愈超过200万例,未见死亡病例报道。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