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冰在野外 严莉莉摄 |
弘扬科学家精神
静谧的山林里,清脆的手机铃声响起。
正在翻越山岭的王寒冰放下几十公斤的设备,擦了擦汗,拿起手机。“爸爸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啊?”原来是4岁的女儿给他打来电话。
“爸爸在给地球做‘体检’呢,做完‘体检’就回家啦。”王寒冰说。
“爸爸我帮你好吗?”王寒冰的女儿说。
视频那一端,小女孩笨拙地搬来一个地球仪,拿起听诊器,像模像样地认真给地球做起了“体检”。早点做完,爸爸就能早些回家陪她玩了——这是小姑娘的愿望。
这正是获得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活动最佳故事奖的作品《特别的爱》呈现的故事。
视频中的主人公王寒冰是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员。他从事这个行业,已经快10年了。
既然选了这行,就要做好
人迹罕至的无人区、缺水少食的戈壁滩……这些条件艰苦的地区都留有王寒冰的足迹。
对此,王寒冰自豪地说:“工作这些年,我应该是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上述短片里,女儿尚能拨通他的电话,而大多数时候,他的工作场所没有手机信号。
“这几年行业不太景气,加上环境艰苦,确实有很多人坚持不下去,但王寒冰却好像很享受这份工作。”《特别的爱》拍摄者、王寒冰的同事张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做好。地质勘查的工作环境确实相对艰苦,但不能因为艰苦就没人做,况且哪份工作不辛苦呢?”王寒冰没有豪言壮语。
这位33岁的年轻人,有着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坚持和朴实。
“考大学时,我选了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是因为当时最喜欢的两门课是地理和物理。我一看这个专业好像和这两门课都有联关系,就选了它。”王寒冰笑称,考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后,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他开始真正对这个专业产生浓厚兴趣。
首次出野外时也想过退缩
对王寒冰产生极大影响的,还有那首让人听后心潮澎湃的《地质勘探队员之歌》。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上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主席“开发矿业”的号召下,无数热血青年都把“为祖国寻找宝藏”作为人生的理想。诞生于那时的《勘探队之歌》激励了一代代地质工作者。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地质勘探队员的使命,都是为祖国寻找富饶的矿藏。”王寒冰说。
强大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克服困难。
让王寒冰印象最深的,是他第一次出野外。
“在西藏阿里地区,当时我出现了高原反应,住在小帐篷里,在卡车上用电磁炉做饭,一天只能吃一顿热饭。而且,我们与外界失联,和家里人联系,需要开一个多小时车,去村里用座机打电话。”王寒冰坦言,“当时,我也想过退缩,可挺过来后你会发现,这样的苦都能吃,还有什么是做不了的?而且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这份工作带给你的乐趣,是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所体会不到的。”
有了女儿后,这份工作带给王寒冰的乐趣和成就感又加码了。“在女儿眼中,爸爸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我会给她讲祖国的山河风光,野外的奇闻轶事,还有各种各样的地球科学知识。”王寒冰很自豪。
现在,王寒冰出野外的时间相对少了,但遇到一些重要的任务,他还是会坚持去参加,拿着仪器在实地操作。
上大学时,在导师的影响下,王寒冰养成了对工作严谨细致的习惯,如今他也这样要求自己团队的成员。
“我的导师谭捍东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不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工作上,他对我的要求都很高。虽然我现在不从事学术研究了,但我们地质勘探提供的,是最基础的数据,容不得半点差错,必须严谨。”王寒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