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4日 星期四
从实验室研究成果到最终的应用成果,中间要经历一段“无人区”,那么——
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风险由谁买单

    投资机构投资原创前瞻性技术要建立在3个前提下:首先要科学家有创业心态;其次技术本身有独特性;此外还要有可以探索的技术落地场景。

    ——李开复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实习记者 代小佩

    研究成果实现从0到1的突破,很难;完成从1到10的转变,推动研究成果走向应用市场,也不简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以来,硬科技创新渐成主流,不少“身怀绝技”的研究员、教授纷纷走出象牙塔,投身创新创业的浪潮。

    什么样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投资人青睐,成功走向应用市场?原始创新成果落地中的风险该由谁来买单?推动技术应用,产学研怎么融合?在2020年底的未来科学大奖周期间,一场围绕着产学研融合的对话活动在线举行,来自产学研不同领域的与会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高风险的前沿技术,风险投资人敢投吗?

    一项全球独创的技术诞生了,但落地应用可能需要5—10年,甚至更久。这样高风险、高时间成本的前沿技术,风险投资人敢投吗?

    对此,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直言:通常不敢!

    尽管一些特别前瞻的基础性研究可能距离产业化较远,但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相信,会有一批企业家愿意投资这些代表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

    李开复也称,投资机构需要有耐心资本用于投资原创前瞻性技术。但他认为这类投资要建立在3个前提下:首先要科学家非常愿意参与创业,并以推动研究落地、创造价值的心态参与;其次技术本身有相当大的独特性,比如其他人就算重复这项技术也得花18个月以上的时间;此外还要有可以探索的技术落地场景。

    也有人认为,原始创新成果走向应用市场期间的风险,研究机构有必要承担一部分。

    近年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该研究所所长、资深研究员王晓东坦言,从实验室原始创新到变成社会能接受的应用成果,中间有一段“无人区”,但“无人区”的风险和技术探索要由研究所自己承担。

    “有技术背景的企业家要真正成为能PK掉非技术背景的企业家,真正的优势不是靠商业本身,而是靠技术前景。因为技术前景能成为这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说。

    推动技术应用,产学研怎么融合?

    专家表示,只有当技术、资本、人力、市场等元素形成合力,产学研有效合作,才能推动中国产生一批全球领先公司。

    那么,在探索技术应用场景过程中,如何有效开展产学研合作?

    刘庆峰认为,产学研合作机制关键是要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为主体,意味着企业要对产业方向的前瞻性有理解力、鉴赏力和使用能力,能串起从研发到产业的前后端整个链条。”

    “大企业也是天然的成果转化最佳场景。”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周逵表示,“头部企业中的技术牛人、大企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场景中受到技术转化的熏陶,对技术走向应用有更清晰的想法。”

    刘庆峰还强调,产学研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但务必做到利益共享、换位思考。比如,在发文章、股权期权合作机制方面,要让科学家有合理甚至超额的回报,体现出科学家的商业价值。“企业决不能把高校和科研院所只当成技术的外包方,而要当成长期的核心战略伙伴,彼此共享商业成就,才能走得更长远。”

    回顾在推动核心技术产业化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和挑战,复旦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王宾提醒,科研工作者在创业时要与专业人士组建好团队,把问题交给团队或专业人士解决。“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自己做,要有效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同时,要坚持国际合作,走出更宽广的道路。”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