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只有从辩证的历史角度,深刻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新发展格局的关系,才能确立正确的发展路径。”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张旭在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十二期广西发展论坛上如是说。
在此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广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
“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校“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教授张家寿说。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作为后发展欠发达省份,广西发展面临多重挑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各地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吸引、留住人才,高科技产业势必向东部发达地区集聚趋势明显。
“广西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较少、活力不够的短板将更加凸显。”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洪石说,广西要面向未来,主动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牢牢把握构建“双循环”带来的战略机遇,主动迎接挑战,释放发展潜力,鼓足发展后劲,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实现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发展。
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韦海鸣则认为,广西科技创新水平落后,但拥有“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有利于国内外创新技术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同时,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开放平台推进建设,为广西打造区域创新集聚区、建设创新枢纽门户提供了重要机遇。
他建议,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广西加大政策规划研究力度,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增强与大湾区和东盟的双向创新链合作,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打造区域创新集聚区。
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2015年至2019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6.7%的速度增长,但总体上落后于中西部地区,竞争力和爆发力都不足。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自治区党委改革办副主任苏满勇认为,“十四五”期间,广西必须抓住时机调整发展思路,选择优势特色产业,在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科技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上有大的突破,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应选准并倾力发展“蛙跳产业”,如云端智能产业,促进产业升级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