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
“新冠疑似麻杏羌,石葶长卿龙藿香,苍白三仙苓姜佩,厚朴草果贯槟榔。”
这支方歌含18味中药,是中药汤剂“武汉抗疫方”的药方。方子推出不到一个月,累计发放70多万服,救治新冠肺炎轻中症患者和疑似病人超5万。
拟方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不久前,他荣获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当机立断,创制“武汉抗疫方”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仝小林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奔赴武汉。抵达那天是大年三十,武汉下着小雨,湿冷。吃罢晚饭,仝小林在院子走了1个多小时。除夕夜,他关上空调、打开窗户,只为感受新冠肺炎的发病环境到底是怎样的,并从中医角度考量:这个病,应如何治疗?
中医讲究“理法方药”,给新发、突发疾病定性是中医介入的第一步。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看了几十个病人的脉象和舌象后,他有了基本判断:新冠肺炎可定性为“寒湿疫”。
最初几天,医院门诊挤满人。仝小林意识到,如果控制不住社区这个源头,将出现更严重的“医疗挤兑”。2020年1月29日,仝小林团队和武昌区政府、武汉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湖北省中医院商议决定在社区开展中医药防控,扑灭疫情“小火苗”,让防控关口前移。
经反复验证,由18味中药组成的“武汉抗疫方”诞生,该方子可以宣肺透邪、解毒通络、避秽化浊、健脾除湿。经大锅熬制、机械包装,一袋袋中药汤剂开始在武昌区各社区发放。
得到药效反馈前,仝小林有些忐忑。他很清楚,“一人一处方”是中医最理想的用药模式。但这次是“万人一处方”,一旦用错,那可是人命关天。然而,疫情严重、发病人数多,逐个把脉开方辨证用药不现实。仝小林说,新冠肺炎属瘟疫,在疾病初期有相似症状,通过“望闻问切”能找到规律,抓住核心病机,为创制通治方提供可能。
汤剂发放前夕,仝小林联合技术团队连夜开发App软件及对应二维码,并迅速招募医疗志愿者,患者通过App或扫描二维码即可上传基本信息和病情日记,600多名医师志愿者可为患者提供一对一用药指导。
事实证明,通治方有效。1月底,武昌区隔离点疑似病例确诊病例高达90%以上,施行中药干预一个多月后,下降至3%左右。“中药通治方+社区+互联网”的“武昌模式”是一次创新。
精准用药,对抗瘟疫
习医从医40多年,仝小林参与了3次疫情防治。从流行性出血热到SARS,再到新冠肺炎,每一次对抗瘟疫,经方都是他的武器,药量则是他制胜的秘诀。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药量也是药效的基础。但长期以来,对药量的精准把握被忽视。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两为现今多少克?1.6克,3克,6.96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仝小林和研究团队通过文献及药物实测的考证,结合现代药理及临床实践,认为《伤寒论》经方一两约为现在的15.625克。
“守中医之正,创中医之新。”仝小林说,中医的用量有如用兵,既不能提笔便是重剂、猛剂,亦不能一贯追求四平八稳,而应根据疾病种类、病情轻重、个体差异、药物品性等合理用量。他多次强调,在中医“理法方药”的基础上,还应加一个“量”。
仝小林在他主持的973计划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中,验证了中医方药具有较宽泛的剂量范围,在经方本源剂量的框架内选择合理用量,能大幅提高急危重难疾病的疗效。这为创建方药量效学科、推动中医走向“量化”时代奠定重要基础。
国医大师李济仁是仝小林的硕士导师,他认为仝小林取得学术硕果是因为善于学习老师学术思想中的精华,又拥有叛逆和质疑精神,有创新、变通和思考,敢于超越老师。以糖尿病研究为例,仝小林另辟蹊径,构建了以“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糖络并治”为框架的糖尿病中医诊疗新体系,首次突破单纯中药降糖难题,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李济仁还记得30多年前仝小林刻苦学习的身影——为阻挡盛夏蚊虫叮咬,晚上11点穿着雨靴学习。仝小林说,他学中医没什么窍门,就是下死功夫。从武汉抗疫一线回京仅3个多月,他主编的《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与研究》一书就出版了。
2019年11月22日,仝小林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祝贺如潮水般涌来,但真正让仝小林开心的是,“科学家”和“中医大夫”两条线终于有了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