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9万
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奔赴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在一起。
广大科技特派员已成为“三农”政策的宣传队、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头羊、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以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为重要抓手,近三年来,共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奔赴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在一起。”近日,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兰玉杰表示。
下沉农村开展科技扶贫
如何统筹推动科技系统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动员全社会科技力量投身脱贫攻坚?
科技部党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通过三大机制——部际协同、四级联动、东西协作推动全社会科技力量进行脱贫攻坚。这三个机制在具体工作中是通过“百千万”工程来实现的。“百”,是在贫困地区建设100个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平台。“千”,是组织高校院所与贫困地区1000个科技扶贫帮扶结对。“万”,是实现1万个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就是要动员科技特派员深入到贫困村去。
科技部选派的科技特派员为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能。仅在井冈山,科技部就派了5个特派团、31位专家到井冈山对接服务,科技特派员们在井冈山的贫困村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工作。“通过‘百千万’工程在井冈山的实施,2017年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目前,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由2600元增长到10205元,科技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兰玉杰说。
院士工作站建在村民小组
云南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协主席朱有勇长期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驻村扶贫,也是第一个把院士工作站建在最基层村民小组的科技特派员。
“我们把研究了十多年的成果——林下种植中药材,在贫困山区进行转化、推广,让中药材回归深山老林去,这些成果的推广让每亩森林可以产出6到8万元,助推了当地的农民脱贫致富。”朱有勇说。
在一些热带的河谷区,有大量的冬闲田。朱有勇团队把研究多年的科研成果——冬季马铃薯技术在此进行推广。“冬季马铃薯冬天种、春天收,打了一个时间差,效益很好,一亩地一个冬天平均可以增收5000元,把冬闲田变成了效益田、变成了扶贫田。”朱有勇说。
针对边疆群众技术需求,朱有勇团队开办了专家技术扶贫班,已办的36个班培养了1400多人,现在还有12个班720位农民正在学习。“我们把课堂放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面对面学。一个培训班办半年,学员学完回去后不仅自己脱贫了,50%左右的学员回去还带领亲戚朋友一起脱贫,更有10%的学员回去后,把一个村子的人都带领着脱贫了。”朱有勇说。
完善制度并制定更多激励政策
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组织动员科技特派员推成果强服务保春耕的通知》。“我们主要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聚焦疫情防控期间春耕生产的特点和技术难点,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科技特派员重点围绕促春耕、保供给做好技术服务。特别是增强粮食生产的减灾和防灾能力,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兰玉杰指出。
兰玉杰说,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及时筛选和发布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编印了科技手册向农民定向推送,在线上指导返乡创业农民,在线上开展培训、答疑,指导实际问题。
在广东省,科技特派员组团在线指导农民;在四川省,近2万名科技特派员利用“科技扶贫在线”互联网平台,通过活跃在贫困村6万名的信息员,将复工复产的农业技术及时传播到村入户;在重庆市,2020年3月10日开通了科技特派员网络公开课,连续播了40期。
“科技特派员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国家制度性安排,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要更加完善这个制度,制定更多激励政策,促使千千万万科技人员到农业发展的第一线,把科技带下乡。”兰玉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