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雯文 本报记者 何星辉
在大数据人才带领下,贵州乐诚技术有限公司获得全省唯一的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优秀企业”荣誉;在科技人才带领下,贵州图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地理信息产业大会上斩获多个奖项……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创新党管人才新路径,聚集各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一个个创新创业的梦想在高新区开花结果。
高新区将人才资源作为引领发展的动力引擎,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高新化”“集约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累计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4264人,创客团队600个。
精准关怀激发活力
在地理信息产业大会上,贵州图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获得“2020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等多个奖项,公司负责人黄勇同样也被授予了证书。黄勇曾获得贵州省第五批千人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作为高新区大力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他对高新区的关怀铭感于心。“从最初创业开始,高新区就给予我们很多帮助,从场地到各项政策扶持等等。”黄勇说道,这些支持和奖励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动力和鼓励,也正是因为高新区对人才的重视和用心服务,企业才能取得如此成就。
“人才的管理贵在精准,如果‘一锅煮、大呼隆’,人才就容易缺乏归属感。高新区坚持的是‘蒸小笼、精准化’,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创新创业的创造力。”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该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整合各方力量,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形成区工管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实施“领导一对一挂包联系”制度,每位工管委领导联系1—2名高层次人才,对人才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科学设置“1+X”人才工作考核指标体系——“1”指考核中的共性任务,“X”是考核中的个性任务,将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至全区25个单位部门,把人才工作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面的责任体系。
服务人才增强黏性
“我们在高新区创业以来发展很好,去年获评贵州省大数据企业50强,今年又获得中国地理信息行业最具活力中小企业50强。不久前,获得贵阳市大数据安全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800万投资。”四年来,企业不断在进步,仅黄勇个人就获得众多奖项。“高新区是一片创业的沃土,我会继续留在这里,为下一步的创新梦想而努力。”黄勇说道。
高新区积极发挥管委会“有形之手”作用,实行人才专员制,进行组团式跟踪服务,突出贵阳国际人才城优势功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揽子服务。
通过对接企业人才多样需求,高新区制定出台大数据人才精准培训、数据中心补贴、人才分类目录等灵活、开放、有效的政策措施,个性化定制服务、差异化提供支持,先后为900余名人才兑现人才政策共计600余万元。加大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领军人才培育支持,积极指导园区企业人才申报国家、省、市等各级人才项目计划,加速人才培育成长,先后成功推荐30余名人才获批各级人才项目计划。积极帮助企业人才牵线搭桥,联动博士俱乐部、大数据人才协会等,嫁接资源、联系专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沿数博大道规划建设人才小镇,拓展人才安居空间,针对不同层次人才创新提出6折、7.5折人才住房销售优惠,建立奖励、销售、租赁、补贴相结合的住房政策支持体系,用“真金白银”释放政策红利,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开辟线上人才服务功能,设置人才超市、前沿速递等栏目,及时传达党的声音和中央、省、市人才工作精神。发放人才服务联系卡,全心全意当好人才发展的后勤部,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统计显示,高新区近年来共接受人才咨询6000余人次,办结人才困难和反映问题近3000个。
市场引才成效显著
“我们的人才引进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原来的高科技产业人才不过千人,高层次人才不到100人,到目前各类专家130人,博士800余人,全区招才、引才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效。”高新区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道。
人才引进的速度和质量双双提升,来源于高新区的市场引才模式——高新区转变政府职能,用好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平台,整合了40余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及近10家人才社团组织资源,借助第三方寻才引才、服务人才的力量,逐步推进人才引进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为高新区企业、项目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服务。
同时,依托大数据科学城、众创空间、贵安双创生态示范基地等“政府+园区+企业”产学研合作平台,全面推进产业人才引进培育。目前,累计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4264人,创客团队6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