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刚收割的高粱得晒上几天,再在85℃—90℃的水里浸泡十几小时,其间得翻动两三次,再放到酿酒设备里蒸4—5小时,然后下曲入缸密封发酵……”临近岁末,衢州开化县大溪边乡上安村又开启了“酿酒时间”。
当时通过大面积种植红高粱,在解决土地抛荒的同时,开发出一系列附加产品,实现了“一亩地万元钱”的效益,上安村的产业生态是开化县以生态产业强村富民的一个典型。
衢州开化县位于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其得天独厚的绿色环境孕育出了“两茶一鱼两中”、红高粱等特色产业。近年来,开化县以生态产业为依托,精心实施一批扶贫项目。截至今年11月底,开化县所有村集体中,总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有219个,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有255个。
上安村全村约800人,近半数人长年在外务工,全村500亩地约有2/5处于闲置状态……由于土地单位面积小、贫瘠,尝试种植过水稻、苦瓜、玉米、向日葵等作物后,经县农技专家指导,上安村将目光投向了红高粱。
2015年,上安村针对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等不利因素,创新土地集中流转、委托经营、土地入股分红等模式,探索发展“粱花”产业,夏种高粱,冬种油菜,种植面积达3100余亩。
从一产的红高粱种植,到二产的酒、糖、馍等红高粱食品加工生产,再到三产的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5年来,上安村形成了红高粱全产业链联动发展,产业附加值高、覆盖面广、带动力强。
现如今,大溪边乡红高粱种植范围已扩大至全乡12个村,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上安梯田240亩增至3700亩,红高粱酒总产量达到600吨,年销售产值达到3000多万元,实现了全乡在家农户人均增收4600元,12个行政村均实现了集体经济增长。
除了红高粱酒,当地另一款特色产品清水鱼也分担着“消薄”使命。据开化县志记载,当地农民从明朝开始就利用生态优势,在自家房前屋后、溪边沟旁挖塘养鱼,品种主要以草鱼为主,完全投喂青饲料,这种方式养出的鱼称为清水鱼。
“清水鱼肉质鲜嫩,是开化县何田乡的招牌产品,但清水鱼养殖却有着周期长、垫资大、收益慢的问题。”当地清水鱼养殖户汪立友说。2009年起,清水鱼养殖被开化县列入农业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开展开化清水鱼公用品牌建设、主体培育,推广标准化生产,多方拓展销售渠道,探索出了“期权鱼”等现代营销模式。
所谓“期权鱼”,就是“主体先购鱼,村里再养鱼”的产业发展模式,对清水鱼实行按年定价、提前预售,并通过多种监督管理体系,确保清水鱼品质。
“通过绿色期权这一产业‘消薄’模式,村集体收入有了稳定保障。”何田乡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7月,中交二航局开化351国道项目部向何田乡龙坑村认购了6000斤清水鱼,此后3年,龙坑村每年向买方提供清水鱼,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
截至目前,开化县清水鱼流水坑塘10200口,面积达2000多亩,从业农户6200户。清水鱼产量1680吨,渔业经济总产出2.45亿元,分别增长了1.8%与2.0%。
“位于‘中国绿茶金三角’的核心产区,开化出产的开化龙顶,自明朝起就是御用贡品,先后揽获全国名茶、首届中国农博会金质奖等国字号品牌。”开化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当地政府积极拓宽销路,为茶农排忧解难。
今年疫情防控战打响以来,开化县鼓励各乡镇建立“云端”吆喝销售新机制,鼓励开办“网上市场”,以“网上引流+线下交易”提升实体市场交易量,通过线上举办云上茶市等活动,全县春茶产量1646吨,产值9.01亿元,同比增长4.1%和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