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飞快转动着,一株株蝴蝶兰苗快速地从小杯换到大杯……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村镇羊和村的蝴蝶兰种植大棚里,村民王少英正全神贯注工作着,脸上流出了汗都顾不上擦。“一天可以赚近100多元,一个月下来就可以拿到近3000元工资。”王少英开心地说,“以前村里只能种地,现在有活干,有钱赚,生活也好了,和村民一起工作很开心。”
“羊和村的温室里开满了致富的兰花,而致富的兰花又开在了全村人的心里。”博罗县羊和村驻村第一书记肖岳云感慨道。
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之一,博罗县全力以赴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全县41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7972人全面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初的1.314%下降至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博罗县坚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把脱贫攻坚的过程变成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的过程。
提起以前的羊和村,村民忍不住摇了摇头。“贫瘠、没落、消极”曾是这个省级贫困村的标签。2016年4月,扶贫干部肖岳云来到村里,坑坑洼洼的村道一到下雨天更加糟糕,“我骑着摩托车也无法到村民家里,只能脱鞋走路”。他决定先修路。
俗话说:“路通财通。”可对于没有产业基础的羊和村而言,路通并没有给生活带来变化。“贫困村之所以贫困,就在于产业没有特色。”肖岳云说。借助精准扶贫的东风,村里开始在产业上“趟路”,“没有特色,那就做出特色来”。
经过不断努力,羊和村因地制宜引进花卉企业发展“彩色经济”,建设超千亩的兰花基地,成立惠州洋和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洋和农业),蝴蝶兰大棚种植产业落地羊和村,村民们实现家门口就业。该项目全部投产后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蝴蝶兰种植基地,实现“省级贫困村”到“国家级兰花特色小村”的蜕变。
梁清娟此前一直在深圳打工,听到村里建起了蝴蝶兰大棚种植基地,她毅然回到村里。“自己喜爱兰花种植,回到家乡也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儿子,一举多得。”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基地的兰花品种已达到200多个,组培室(又称植物克隆工厂)投产后,一年可以克隆出3000万株蝴蝶兰苗,这一规模在全国位列前茅。”洋和农业负责人谢龙新说,花卉种植基地仍在不断扩大,明年可以吸收不少周边村民就业。
从去年6月运营至今,蝴蝶兰种植基地已帮助50多位村民就业,为村集体年增收约50万元,为村民年增收约300万元。村集体收入也从2015年底的2.5万元上升到2019年底90多万元,整整翻了36倍。
“坚持产业上门,努力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博罗县始终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全力补上全面小康的短板弱项,奋力跑好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
在博罗县麻陂镇金湖村,博罗县税务局驻村“第一书记”郦邦勇与村“两委”干部确定了光伏发电、建设商铺出租等扶贫产业项目。2018年,金湖村投入产业扶贫资金76万多元建了81KW光伏发电产业项目,所得红利由村集体和贫困户按一定比例分配,实现年收益约7.8万元。
“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博罗县帮扶干部们积极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鼓励贫困户家庭子女就读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主动与用工企业联系,帮助劳动力实现就业;积极引导乡贤回乡创业,带领贫困乡亲共同致富,造福家乡人民;实现有劳动能力户就业全覆盖,达到“培养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精准扶贫改变了羊和村的环境,更改变了村民的思想,让大家看到了值得期待的未来。”博罗县杨村镇党委书记邓田芳说。
在他身后的镇政府项目公示牌上显示,未来5年,杨村镇将依托兰花产业的名片和周围的绿水青山,引入13亿元资金,在羊和村打造“十里洋和”度假胜地。一幅幅美丽画卷正在博罗县徐徐展开,美好生活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