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大连金普新区: 聚焦瞪羚企业培育
郑 鸿 本报记者 郝晓明

    30个足球场大的厂房内,一台台五轴数控加工中心依次排开,一件件巨大的航空零部件正在验证加工。

    在大连金普新区董家沟街道一处偏僻的小山谷里,大连光洋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大连科技)投资建设了全球最大单体的恒温恒湿地藏式工厂,每个车间长400多米,跨度达24米。

    27年前,光洋科技还仅仅是一家为外企配套生产自动控制产品的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光洋科技走上自主创新道路,纯属‘逼上梁山’”,大连光洋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于德海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从弱到强,逼出来的创新路

    20年多前,尚在起步阶段的光洋科技在购买国外高端数控机床时,被要求严格执行国外厂家的“禁令”:机床的安装地点、用途必须接受他们的“监控”,若擅自挪动或变更用途,将被厂家设置的加密锁自动变成一堆废铁等。

    这让于德海和他的团队意识到,没有拳头产品就没有出路,特别是在航天、航空、国防、能源等关键领域。

    “苦练内功,光洋科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样板,也为金普新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金普新区科技局局长姜为如是说。

    光洋科技还加大研发投入,下大力气引进人才。光洋科技创建了国内同行业唯一的高档数控机床控制集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发高档数控机床再返销发达国家的历史。

    与之对应的是,曾在国内售价2200万元/台的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在光洋科技自主研发出同类产品后,售价直降为1200万元/台。

    如今,光洋科技已经成为我国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国内产销量最大,自主化率和自主配套率世界最高的企业,成为我国打破国外高端数控机床技术垄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成为金普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缩影。

    作为全国第十个、东北首个国家级新区,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金普新区形成了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优势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尤其是工业经济,在大连市乃至辽宁省占有重要位置。

    把30多年的产业积累优势通过产业重塑转化为发展新动能,聚焦加快培育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这成为金普新区上上下下的共识。

    从小到大,构建瞪羚生态圈

    大连达利凯普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简称达利凯普)是一家集研发、制造和销售高端射频微波瓷介电容器的企业。在这里,瞪羚企业跳跃式发展的每一步都清晰地呈现眼前。

    “重研发、重质量,追求产品的不断精进,是达利凯普的核心发展理念。”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持续投入,企业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经营上也实现飞跃式发展,实现了高端电子元器件国产原位替代,成为医疗核磁共振设备、半导体设备、高速铁路等领域全球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第一的“隐形冠军”,跻身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辽宁省瞪羚企业行列。

    截至去年年底,达利凯普研发投入增长了50%以上,累计突破超5000万元。眼下,一座年产30亿支的高端产业化项目正在金普新区加紧建设。项目建成后,可满足国内5G通讯、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国产替代的急迫需求。

    “无论自然界的瞪羚还是瞪羚企业,其生存和发展靠的都是生态环境。金普新区下大力气打造东北瞪羚企业‘第一区’,核心还是培育最适合瞪羚企业发展的区域环境。”金普新区管委会领导介绍,通过认真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金普新区进一步厘清了创新发展的思路。

    强根基,补短板,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在做大创新载体、提高载体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基础上,下大力气解决金融短板,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平台基础,结合政府引导基金,为中小企业成长加速。”姜为说。

    作为体现一个地区创新活力的标志,金普新区瞪羚企业今年将净增10家。到今年年底,高新技术企业可达到650家、瞪羚企业31家,各类企业直接获得国家、省市各级项目支持资金近千万元。

    其实,变化已悄然在金普新区发生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