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山东耿店村:总书记点赞的这个村有了新变化
本报记者 王延斌

    当前,齐鲁大地上寒意已浓,但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的蔬菜大棚内,仿佛春天不曾离去。一棵棵新品辣椒,长势喜人;怒放的白色小花,惹人注意。望着这些绿意盎然的小辣椒,30岁的耿店村民耿付征有了底气,“今年还是一个丰收年。”

    一口气包下三个温室大棚的耿付征,是耿店村100多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之一。这些年轻人,有“70后”“80后”和“90后”;他们有文化、有见识、懂技术,善于将新成果种到地里,利用新技术卖出去……在官方文件中,他们有个统一的名字——“棚二代”。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谈到乡村人才振兴,他举了一个例子:“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现在有个好现象,种大棚菜的中青年越来越多了。”当时,坐在会场第二排的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赶紧站起来“自报家门”。

    2019年9月6日,茌平正式撤县设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耿店村发生的一幕幕,蕴含着他们对五中全会精神的理解和贯彻。耿遵珠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乡村振兴是一出大戏,戏好要靠唱戏人,我们就是要紧紧抓住‘唱戏人’。”

    在耿店村,越来越多的“棚二代”回乡创业,他们既成就了产业,更成就了自己。

    村民任传华曾在北京、天津等地打工,现在一人种了21个大棚,年收入过百万元;耿付建9年前回村建了5个大棚,平均下来每年都能净赚10多万元,赶上行情好的年份,一下子能赚20多万元……

    在茌平区扶贫办党组书记张金涛看来,耿店村蔬菜产业崛起,带头人耿遵珠以身作则,“棚二代”回流是关键因素,但其将“五根指头”攥成“一个拳头”的致富模式也值得关注。

    茌平区虽然贵为全国百强县,但扶贫任务并不轻松。完成脱贫任务,他们创造了一种新模式。

    30岁的吕守朋是聊城市下辖的临清市吕桥村人。但现在,他更多以“新耿店人”自居。三年前,他在耿店村承包了土地,投资60万元建了6个大棚,并依靠种植青椒发了财。吕守朋告诉记者,耿店拥有20多年蔬菜种植历史,有技术,有经验,不排外,还有成熟的线上、线下销售市场,“在耿店种菜,向来能种得好,卖得好。”

    有了耿店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服务平台,越来越多的“棚二代”带着“棚媳妇”“棚女婿”回村创业。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在湖南上学的曹有忠毕业返乡,利用淘宝店、拼多多等线上销售方式,把村里的果蔬卖到了全国。

    正是看到了耿店在蔬菜产业上的优势,这两年,茌平区将扶贫资金集中,重点打造数百个“耿店大棚”。在聚集效应下,周边的种植户、贫困户被吸引到这里来,政府引导,企业支持,大户带动,种植户和贫困户发财了,致富了,脱贫了。

    从历史到现实,耿店蔬菜产业崛起的密码还有很多。

    在山东绿隆农业科技公司的科技示范园区,水肥一体化椰糠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新技术成为这里一道亮丽风景线。而在智能玻璃温室旁边,上百个大棚将示范园的成熟新技术移植过来,生产出优质有机农产品,打上“聊·胜一筹!”的聊城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后,被送到全国各地的千家万户。

    “棚二代”、新技术、“聊·胜一筹!”的农业品牌,这三大关键词使得耿店蔬菜畅销市场,并收获了“鲁西小寿光”的美誉。

    有了耿店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服务平台,越来越多的“棚二代”带着“棚媳妇”“棚女婿”回村创业。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