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占世界8%的耕地消耗了世界近35%的农药和化肥
用农药杀虫不如调整生物群落
本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曹佳奕 陈 旻

    过去,农业强调生产功能忽视生态功能,如今如何才能扭转局面,留住绿水青山,走出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高颜值”乡村振兴发展之路?11月11日,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朱朝枝教授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乡村产业振兴,越来越重视发展的可持续化,农业发展的观念逐渐转变为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并重。”

    农业的生态功能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前不久,在福州举办的“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与乡村振兴高级研修班”上,相关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也对此展开了研讨。

    据测算,到2019年,我国粮食已实现16年连续丰收,总产连续7年超6亿吨,但随之暴露出的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单位面积氮肥施用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以上,以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却消耗了世界近35%的农药和化肥,导致土壤退化、环境问题突出。

    福建农林大学林文雄教授以水稻种植举例说,传统种植模式大量喷施农药、除草剂,导致非作物生境遭到破坏,大量幸存害虫迁移到稻田中,加重对水稻的危害,而其幸存的天敌则大量跨境迁移。

    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病理学家谢联辉教授指出,通过调整生物群落结构可以有效防控病虫害,从根本上减少化学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污染。与其消灭病原生物(例如病毒),不如调整生物种间关系、生态空间结构、中间生产过程,力促生态平衡,确保植物群体健康。

    多年来,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红教授团队,培育适合福建酸性土壤、具有“绿肥”效果的大豆,在全省示范推广“茶豆套种”的绿色栽培模式,有效解决国内茶园普遍存在的养分效率低、水土流失等问题。如今在武夷山燕子窠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里,茶园已基本达到“无肥无药”的效果,常有小鸟、蜻蜓、蜘蛛等“光顾”。

京ICP备06005116